侠之大者,侠义永存——武侠小说中的创作意义

作者:王冰伊  时间:2007/4/7 19:12: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70
    武侠小说在改革开放以后传人大陆,便掀起了一股武侠狂潮。到八十年代后,随着金庸的封笔,古龙的去世,武侠小说的浪潮逐渐退去,近几年又有了可喜的新气象,国内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现代武侠小说家,如沧月、小椴、步非烟等,然而,无论读者更倾心于谁的武侠小说,都无法否认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绝对前无古人。
  金庸之所以成功,我个人以为是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武侠小说的定式,赋予了它更丰富、更富有哲理性的主题,改变了人们对武侠小说传统的认识,将生活中现实的事物或精神在小说中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以虚幻的武林写现实的社会,以缥缈的江湖写现实的人生。金庸的作品创新、深刻、独树一帜,从早期到晚期也有很明显的变化,这一点在对“侠”和“侠义”的诠释上尤为突出。通过对比其早期和晚期的作品,不难看出,金庸武侠中的“侠”和“侠义”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越来越有社会价值。
  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可以说是最贴近传统武侠小说的作品之一。这一点可以从他对主人翁的塑造及剧情的安排上看出。主人翁陈家洛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一表人才,这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大侠。此时的金庸还未能走出传统模式上的“侠”——即为了国家的兴盛,为了民族的事业而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近乎于神的英雄。他为了得到皇帝的许诺而把自己心爱的香香公主让出来,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部小说中,“大侠”依旧被笼罩着美丽的光环,缺少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生活,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传统武侠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弊病,毕竟人世间能够不为情、不为利所动的英雄是屈指可数的,而陈家洛的侠义精神在普通人身上是无法彰显的。
  再往后的一些作品《碧血剑》《飞狐外传》等依然带着《书剑恩仇录》的影子,但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大侠们已经开始走下神坛,变得平常,不再那么完美。他们身上都有明显的不足,比如说外貌平常,头脑木讷,不通人情世故,有时也会为美色所动。这些看似是致命的不足,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缺点他们才变得可爱。这时的金庸已经离开了传统的武侠创作,但还不够远。w 
  而后的三部作品——“射雕三部曲”,才是金庸真正的“传世佳作”,这三部小说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历史新纪元。
  《射雕英雄传》作为“射雕三部曲”的首部,气势恢弘、震撼人心。郭靖,天资不高,容貌普通,憨厚老实,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大侠的标准。但宽厚、仁爱、正直、不屈,这些优点都为他的侠义人生增光添彩。看见一个不通世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代大侠,其间的痛苦心酸我们仿佛可以感同身受,这就是武侠小说的一种进步。而侠义在郭靖身上并不完全是仇恨的代名词,以郭靖的气度和胸怀,侠义意味着天下苍生,郭靖镇守襄阳不是为了什么仇恨,而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这正是侠义的最高境界。“侠义”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不杀。
  而《神雕侠侣》中的侠义又有不同,郭靖是个完全的正面角色,杨过则是一个复杂而奇异的人。杨过几乎在许多方面都与郭靖相反,他热情、善变、敏感、脆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离经叛道,玩世不恭,放荡不羁。杨过的人格中也充满了矛盾,他行善偶尔却也表现出来自杨康血液中的邪恶,他专一偶尔却也多情,他偏激地做错过许多事情,但总是可以在最后关头悬崖勒马。然而,通读全书,谁又能说杨过之所为不是一个大侠的所为呢?他有着侠骨柔肠,只是同时又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侠”不应具有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此二者本并行不悖,却被传统的观念所排斥,而金庸就是通过对杨过的塑造来冲击这一观念。杨过为这个世界奉献了他的全部激情和力量却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杨过出了问题还是杨过所在的时代出了问题。此时的金庸武侠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侠义而开创了具有个人色彩的侠义时代。
  我将金庸后期的作品称为“无大侠主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大侠已经很难明晰地辨认出来,侠义与非侠义之间也产生了一种辩证的关系,这是金庸几十年人生经验的总结。这在《笑傲江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试图向我们传达一种逻辑——正派中人若是心存邪念就是奸邪;邪教中人若是一心向善就是侠客。正与邪,邪与正,正正邪邪,邪邪正正并不存在永恒的定式,而是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相互转化的,而促使转化发生的条件往往就是人性的弱点或闪光点,譬如说对权利的渴望,对天下第一的过度向往,良心的发现等等。因而不能将一个整体以正或邪一概而论。另一方面,相比金庸前期的作品《笑傲江湖》有很浓重的出世思想,令狐冲和任盈盈都是典型的代表。这就使得侠义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只有当你站在高处,不被人世间的繁芜纷扰时,不再有对权利的渴望时,所表现出来的侠义才是真正的纯粹意义上的侠义。所以说令狐冲行侠仗义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是一种发自内心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至的行为,侠义并不在这个浪子的嘴里,而早已埋在他心里,成为他高尚灵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鹿鼎记》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谁会想到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武侠小说家会以一部看似轻喜剧的小说结束自己的创作生涯呢。但仔细品读《鹿鼎记》,可以透过他轻松的情节读到一曲武侠的悲歌,这悲歌不是为了人物的命运,而是为了武侠本身。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武侠失落的年代,一个侠义沦陷的社会。韦小宝不是侠,亦没有任何侠义可言。但他的一生却是如此官运亨通,艳遇不断。反倒是陈近南,天地会群英,沐王府群豪的一生,看似轰轰烈烈其实却碌碌无为,所有的努力在时代的车轮中全部付诸东流。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大概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在一个道德沦陷的社会里,侠义只能是道德的殉葬品,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坚持侠义无疑显得可笑,因为这里根本不适合侠义生存。是否金庸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悲观的信息,即这个社会已经没有道德可言,侠义只是时代的奢侈品,不再有任何价值,但终其全部创作生涯,这不可能是金庸最后为武侠写下的判词。越是道德沦陷的社会就越是需要注入高尚的思想,越是需要被侠义所拯救,正如越是黑暗的地方越是需要光明,而非任它永远黑暗。纵然滑稽,纵然可笑,纵然“愚蠢”,但社会依旧需要侠义和坚守侠义的人。一代代人为了看似已一文不名的侠义坚守阵地,保留最后的希望,侠义不灭社会才会再度光明。所以说《鹿鼎记》中侠义已由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演化为一种社会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许这才是金庸最终为“侠义”诠释的含义吧。
  或许我的领悟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理解金庸的武侠思想,因此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但无论如何,世界需要像金庸这样用笔、用心来传递侠义,并将侠义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