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证书”异化为升学的“筹码”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7 22:47: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0
  平时被书包和课外作业压弯了腰的小学生,周末和寒暑假,还得由家长陪着去“赶场”,补习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之类,在北京,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是一道“风景”。大人小孩同“赶场”,是想“赶”来一纸“证书”。各色“证书”,据说代表着“素质教育”,但心照不宣的秘密,则是证书意味着升上好初中的机会。 
  如果“赶场”真能“赶”出“素质”,如果“证书”真能代表“素质”,今天中国城市的孩子们,恐怕是最有“素质”的一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恐怕也快要大功告成。 
  可惜,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推理并不成立,因为前提不成立。 
  孩子们学点、懂点甚至能玩一点音美舞体,当然好,当然也是一种素质。但是,当“证书”异化为升学的“筹码”,一切都变味了。本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应试教育”之偏,但“证书”与升学挂钩,无异于是以“应试教育”的办法抓“素质教育”,结果是“应试”的范围更广了,“应试教育”的“癌变”更重了。本来,孩子们多学点书本和课堂之外的东西,的确有利于培养素质,有利于全面发展,但证书压上了升学的包袱,便背离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变成了孩子更大的负担,频繁“赶场”,有的孩子走向逆反,有的孩子添了心病,所有的孩子都苦不堪言。比如,一位朋友的儿子,长大后要求父母搬走家里的钢琴,原因是看到钢琴,就勾起不快的童年记忆。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教委要求小学升初中不得将“证书”当录取的依据(新华社4月5日报道),虽然晚了些,但也算是亡羊补牢。尤其在取消入学考试,“证书”可能“变本加厉”地“升值”的情势下,这种对症下药的举措,也许有助于“素质教育”回归本义。 
  但是,如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条件相差巨大的情况不改变,“择校”的冲动就不可抑制,教育部门“前赴后继”地针对“择校”推出的各种举措,也许治得了标,却很难治得了本。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学校总得定一个录取标准吧,不拿“证书”挂钩,会不会又生出别的“筹码”? 
  所以,抓紧落实教育公平,统筹合理地安排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告别“应试教育”,才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sujunliang 于04-08 18:32发表评论: 第2楼
  • 都是制度惹的祸!!!
  • sujunliang 于04-08 18:32发表评论: 第1楼
  • 都是制度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