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有讲究

作者:鄂州市第二中学 李元白  时间:2007/4/9 15:53: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82
  文言文的标点是很重要的,它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和准备。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教材或阅读材料上的文言文,都是经专家学者从古籍中精选出来并加了标点的,这使我们在阅读时省力不小。标点断句正确,就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准确;反之,轻则曲解文意,重则闹出笑话。所以,标点断句不可等闲视之。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根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
  一、借助虚词
  虚词是起语法手段作用和表达语气的,因此往往可以借助虚词来确定标点的位置。过去人们常说:“之乎者也欤矣焉哉,读上口来是秀才。”这句话启示我们,这些虚词的后面往往可以断句。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  劝学》)当然,还不只这些虚词可以借助断句。一般说来,句首助词夫、惟、盖,关联词苟、即、若、纵、纵使、于是、至夫、至若、且夫、向使、虽等词语的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二、借助修辞
  写议论性文章和辞赋之类,作者为了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同时也增强语言的节奏美,常常采用排比和对偶句式。这是文言文的突出特点之一,利用这一特点断句是有效的。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是比较典型的对偶句。
  三、借助句式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被动句都有一定的表示方法,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也有各自的条件和标志,另外还有一些固定格式,如“无乃……乎”、“得无……邪”、“不亦……乎”、“岂……哉”、“奈……何”、“何……为”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固定的句式作标志,来帮助标点断句。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  汤问》)又如:“何故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史记  屈原列传》)
  四、借助“曰”字
  在叙事性散文中,多有人物对话,对话中所用的“曰”字几乎都可以断开。如:“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欤?’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孟子  梁惠王上》)
  五、借助动词
  文言断句要借助动词,弄清每个语言片段的意义。就具体材料而言,以上几种情况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很少有类似情况,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不可生搬硬套。除了以上说的常式外,也还有变式,如“夫”字,可在句首、句中,也可在句末。“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又如“曰”字,亦不可见“曰”就断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动词,分析前后结构,弄清片段意义。因为句子的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充当,而动词又往往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关系,划分句子的主语和其它次要成分,进而确定断句与否。如“上(唐太宗)与 群 臣 论 止 盗 或 请 重 法 以 禁 之……”(《资治通鉴》),这十四个字有四个动词,分别是“论”、“止”、“请”、“禁”,先看“论”,“论”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谁议论,往前找,“与群臣”是介宾短语,可作“论”的状语,因此主语是“上”。“论”什么呢,往后看,又是一个动词“止”,“止”的后面有宾语“盗”,可以推论“止盗”这个动宾短语是“论”的宾语。“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意思是完整的,可以断句。再看“请”,谁“请”?往前看,是“或”(“有人”的意思),可以作主语。“请”字通常有两种理解,“请你……”和“请允许我……”,是哪一种意思,看后面的文字,“禁之”是动宾短语,显然不是“请允许我禁之”,而是“请您(上)禁之”,这样,“重法以”应该是介词宾语前置,理解为“以重法”,作“禁”的状语,“以”是介词,不是连词。至此,“上与群臣论止盗”的下文是“或请(上)以重法禁之”。
  断句要求我们细心,也要求我们明词义、明句法、明文情。以上方法也并非灵丹妙药,还在于多读典范文言篇章,以提高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