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11月作文素材
- 资源简介:
约17000字。
2025届高考11月作文素材
请认真阅读每月《视野》,勾画出重要事件和观点,将你喜欢的素材剪贴或摘抄在积累本上,早读背诵。
叶嘉莹先生专题| 百岁诗词大师叶嘉莹辞世,诗教传薪永留世人心间
(人物事迹+主题提取)
主题文概览
11月24日晚,著名古典文学学者、诗词教育家叶嘉莹先生在天津辞世,享年100岁。这位百岁大先生的一生,始终与古典诗词紧密相连,她以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为一代代学子播撒诗教的种子。
叶嘉莹先生1924年出生于北平,祖上为蒙古裔旗人,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同族。她自幼受到家庭熏陶,熟读唐诗宋词,并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抗战期间,她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并以其勤奋与诗才成为顾随的得意门生。
1948年,叶嘉莹随夫移居台湾,后因动荡与家庭变故,生活一度陷入困顿,但她始终未放弃诗词的研究与传播。20世纪60年代,她被邀请到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并成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将中国诗词的美感传播到世界各地。
1974年,叶嘉莹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亲眼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这次回国之行让她感到诗词教育大有可为。1979年,她正式获批回国,在南开大学开设古典诗词课程,课堂爆满,甚至有学生伪造听课证只为一睹先生风采。
叶嘉莹一生讲学、著书不辍,先后发表大量诗词研究成果。她认为,诗教的魅力在于激发人的感发和联想,能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晚年,她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以成立教育基金,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今年7月,天津广播电视塔曾为叶嘉莹百岁寿辰点亮,灯光上书“百岁大先生,青春叶嘉莹”。这一礼赞不仅表达了世人对她学术成就的崇敬,更传递了对诗教传承的期待。
叶嘉莹的离世是诗坛的巨大损失,但她毕生为诗词教育留下的精神火炬,将继续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2024年11月24日,这位被誉为“诗词的女儿”、一生风雅的先生,静静地离开了我们,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用她漫长而璀璨的一生,诠释了诗词的无穷魅力,她是连接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更是无数诗词爱好者心中的灯塔。
在她的笔下,每一行诗句都仿佛拥有了生命,诉说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诗词界的巨匠,重温她那些温暖人心、启迪智慧的诗句,让叶嘉莹先生的风雅与精神,永远流传在人间。
“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
体现了叶嘉莹教授对古典诗词价值的深刻理解,她认为诗词能够滋养人的心灵,使人在精神上永葆青春。
“我们中国古典诗词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好比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留下了大批遗产,但是却找不到开启它的密码,白白的有这么多遗产,很可惜的一件事。”
叶嘉莹教授用生动的比喻强调了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和传承这些诗词的紧迫性。
“人对于宇宙、人生要学习一种关怀,一种爱心,学诗就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包括人的聚散离合,要有一种关怀的爱心。”
这句话体现了叶嘉莹教授的人文关怀,她认为学诗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关怀和爱心。
“弱德是一种德,需要坚强的持守。不是争取什么,而是我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有很多坎坷,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个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