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5600字。
上海市静安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35 分)
(一)默写与运用(13 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3.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4.“无需动词,仅几个形容词和名词,经诗人妙笔组合,便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这段点评,让小语联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 , 。”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第 5-10 题(22 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乙】放鹤亭记(节选)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②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注释】①傃:向着,沿着。②挹:通“揖”,作揖。
1. 甲文作者 (人名)和乙文作者苏轼,都是_ (朝代)文学家。(2 分)
2. 为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4 分)
(1)水及.其半扉( )
A.等到 B.比得上 C.到达 D.以及
(2)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
A.听从 B.让……跟随 C.从属 D.依照,采取
7.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即使是南边的君子,也不能和他交换。
B.即使是南边的君子,也不会和他做交易。
C.即使是面南而坐的君王,也不能和他交换。
D.即使是面南而坐的君王,也不会和他做交易。
8.从甲文“(1) ”和乙文“(2) ”的句子,可以看出两文所写之山都有连绵、环绕的特点。(4 分)
9.甲文琅琊山朝暮景色的特点是“(1) ”,乙文“(2) ,(3) ”两句凸显彭城山阴晴转换、景物各异,两文的景物描写都扣住了“ ”字。(4 分)
10.甲乙两文所写之“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5 分)
二、现代文(35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14 分)
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记者挺身而出
①今天是第 25 个中国记者节。
②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专业记者?数字化生存时代,为什么还需要 奔赴现场的采访?流量为王的时代,旷日持久的调查报道到底值不值?这是新闻业在技术时代的自身求解,也是我们作为新闻行业的一分子,对自我的拷问。
③尤瓦尔•赫拉利说,历史真正的主角一直都是信息。认为信息流通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