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ppt37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7张,文字材料约5580+5480+217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临安春雨初霁》(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析诗意,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语言,体悟作者闲适背后的深情。
3.学方法,撰写阅读感悟文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体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闲适背后的深情。
2. 运用阅读鉴赏的方法,撰写阅读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
1. 品味语言,领悟这首诗内在的情感。
2.运用古代诗歌的一些鉴赏的方法,撰写阅读古诗感悟类文章 。
教学过程
一、学习任务一:诗意知多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阅读诗歌,读懂作者在诗作文字中所寄寓的内在情感,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读懂情感,始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解题
“临 安 春 雨 初 霁”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 (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标题直观地交代了此诗创作的地点、时间,也交代了创作时的天气时序,在美丽的杭州的雨后放晴的春光里写就的一首诗,怎不引起我们的好奇和探究呢,这份好奇和探究我们得先关注此诗创作的背景。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此时的爱国诗人陆游已有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也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严州知
……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临安春雨初霁》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研读《书愤》,体会诗作中的情感。
2.比较阅读《临安春雨初霁》《书愤》中手法、意境、情感、风格的异同。
3.对陆游形象有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比较阅读《临安春雨初霁》《书愤》中手法、意境、情感、风格、形象的异同。
2. 对陆游形象有新的认识。
教学难点:
1. 比较阅读两首诗,倡导“走进去”的阅读。
2.结合文本,能对诗人形象有一个自我的认知,阅读鉴赏倡导“走出来”。
教学过程
前言:提及陆游,总会想到他的爱国和郁郁不得志。年轻时,他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弥留之际还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诗句太有名,妇孺皆知,以致陆游给人的印象就是“爱国诗人”“豪放派的代表”。 的确这都是我们的共识。但也导致了很多人对陆游的认识也固化、片面了。其实陆游和世间大部人也是一样的,我想他与现实应该离得是近的,他的“铮铮铁骨”里也有“生活里”“柔性”的一面。“生活里”“柔性”的一面已在《临安》一诗中感受到了,关于“铮铮铁骨”,我们不妨来研读他的名篇《书愤》。
学习任务一:研读陆游《书愤》
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掌握运用一定的鉴赏方法,结合写作背景、诗作标题、意象、手法、语言等鉴赏关键处,去体味诗作的情感。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临安春雨初霁》(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作业练习
要求:在关注阅读鉴赏关键处的方法的指导下,请你对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钗头凤》等一两首诗词进行阅读感悟的创作。
1.继续阅读、学习感悟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了解切入点的寻找和深化,做好适当的批注。
2.明确方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作品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艺术鉴赏,诗人的气质形象等。
3.查找资料,深化认识,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感悟文章。
4.小组分享感悟文章,课后交换阅读点评,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里分享。
注意:鉴赏方法具有普适性,但要读出你对着一两首诗词的的理解和感悟,才是你真正的收获。
“阅读运用”作业示例:陆游词作《钗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