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4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0400字。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4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班级拟召开“品二十四节气,悟先民智慧”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小豫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4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与实践体系。它用以认知一年中的时令、物候、气候等变化规律,围绕每个节气,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智慧,千百年来被世人津津乐道。它彰显着人与自然和xié 相处的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绵yán 赓续数千年,是可以持续汲取营养的优秀文化遗产。
(1)语段中有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 )(2分)
A. hòu jīn chǔ B. hòu jīng chù C. hóu jīng chù D. hóu jīn chǔ
(2)语段中两个拼音处应写上哪两个汉字?请工整书写。(2分)
和 xié 绵yán
2.在“节气探寻”环节,小豫想在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8分)
一年四季,节气流转,古诗词里的“时间美”,晕染成画面,生发成情思。草长了,花开了,到钱塘湖春游,可饱览“① ,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早春景象;春社日的祭祀活动也开始了,游至山西村,能一路领略“③ ,④ ”(陆游《游山西村》)的农村风俗画卷。白露过后,漂泊异乡的游子可能会用“⑤ ,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达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霜降之时,戍边将士羁旅边塞,用“⑦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达壮士们远戍边疆的愁苦,满怀思家的乡愁,忠贞爱国的激情。大雪过后,“⑧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这天地浑然一体的西湖雪景,犹如一幅素净淡远的山水画,令人神往。
3.在“节气演变”环节,小豫觉得用文字呈现不够直观,请根据下面的内容完成时间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20字。(4分)
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根据《尚书•尧典》等的记载,至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测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在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 ② ③ ④
4.在介绍“节气测量”环节,小豫制作了幻灯片,并找到了赤道式日晷的实物图和相关示意图。A、B两幅备选图中,你建议选哪一幅?请简述理由。(3分)
在中国,日晷器的使用可追溯至约3000年前的周朝。日晷器石制的圆盘叫“晷面”,以一定角度(南高北低)斜着摆放,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