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7660字。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照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中请一定静心阅读、仔细审题、认真答卷。特别注意:字迹美观、卷面整洁。
一、积累与运用(共38分)
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场白,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帮忙判断。(共6分)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 ① (详 祥)地,这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古老的殷商古都安阳,到千年帝都洛阳;从闻名② (遐瑕)迩的龙门石窟,到鬼斧神工的云台山;从惟妙惟肖的豫剧,到巧夺天工的汴绣。这些遗产【甲】是河南的骄傲,【乙】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以这份炽热的情感与使命去守护这些瑰宝,让它们在岁月长河中永恒流传。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2)语段中的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3)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 所以 B.不仅 更 C.如果 就 D.虽然 但
2.默写杜牧的《赤壁》,用楷书正确、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在田字格内。(10分)
3.小组成员梳理了河南豫剧的发展历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等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等演唱艺术发展而成。明末清初,河南当地俗曲小调借鉴融合秦腔等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和声腔唱调,经民间艺人表演改良后形成豫剧。民国中后期,以樊粹庭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参与创作,使豫剧走向专业规范,出现优秀演员和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正式更名为“豫剧”,大批职业剧团在国家的扶持下传承创新,涌现出诸多精彩作品,传播范围扩大至台湾等地区。
4.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河南“汴绣”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3分)
汴绣起源于北宋时期,它以精湛的针法、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描绘出世间万象。它的针法极为多样: ,使图案平整顺滑; ,营造出独特的质感与光影效果; ,能在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皆完美的图案。无论是娇艳的花朵、灵动的飞鸟,还是庄严的人物、壮丽的山河,都能在绣娘们的巧手下栩栩如生地呈现。
①双面绣更是令人称奇 ②平绣如行云流水 ③乱针绣则错落有致
5.右图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它采用的是成都金沙“四鸟绕日”金饰图案。请你为大家介绍“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4分)
6.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在文化遗产的探寻之旅中,我们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体会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