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23 8:05: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00字。

  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 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嘉莹在一阵掌声中从舞台一侧走出来。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张柔软厚实的靠背椅,她不坐,要站着讲课,把椅子晾在身后。 “我到现在90多岁,我的腰腿有毛病,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叶嘉莹不慌不忙地讲了3 个小时,超过了主办方的预计时间。她白发微卷,神采飞扬,连连打起手势,毫无衰老、疲倦之态。
  出生于1924年的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者,曾给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10多岁时,伯父出题让她作诗。15岁的一个深秋傍晚,叶嘉莹长时间蹲在地上看一只快要僵死、怎么挣扎都飞不起来的白蝴蝶,她写下一首《秋蝶》,意境孤寂清冷。16岁的夏天,她作了一首《咏莲》,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追问起人生意义。
  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赴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那时,她常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老家北平四合院的所有门窗紧闭,她进不去,只能长久徘徊于门外。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 月24 日,叶嘉莹的长女言言与女婿永廷因车祸同时罹难……
  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一封寄往中国的信。在那封信中,她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京大学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大学。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大学。
  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她通常晚上两点半睡,早上六点半就起来,所以中午要睡一会儿。水果和蔬菜吃得多,却不在乎口味。学生钟锦曾看到她自己做饭,一锅开水,青菜往里头一煮,蒸两个馒头,就是一顿。学生曾庆雨有一次帮她收拾屋子,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有一点绿叶蔬菜和半瓶腐乳。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时。上学时,当年她在班上年纪最小,现在她都91岁了,从前的老师、同学一个个都已经不在了。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1979年叶嘉莹回国授课时,徐晓莉是一名旁听生。她回忆说,“叶老师在讲台上一站,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都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见过,真是美啊”。她记得叶嘉莹在黑板上的板书也很好看,竖排繁体,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她可能用英语讲课习惯了,修饰句很多,定语从句也很多,很长很长的句子,滔滔滚滚的,让人听都听呆了。”这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式。课后,有很多学生给她写信。徐晓莉是其中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提到叶嘉莹不坐主办方准备的柔软厚实的靠背椅,意在凸显其神采飞扬的生命状态和对诗词的尊重。
  B.叶嘉莹的家庭教育文化氛围浓厚,这使得她少年时期就与古典诗词非常亲近,诗作显示出悲悯与智慧的特点。
  C.1978年春天,叶嘉莹寄出申请回国教书的信件,这份主动展示出叶嘉莹回国教书的急迫之情与国外生活的不易。
  D.“每年秋天回到南开大学,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既暗示时间的流逝,又凸显出叶嘉莹老而不休的工作热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90多岁的叶嘉莹的一场演讲,运用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手法,多方面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B.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叶嘉莹从少年到晚年的丰富人生经历,其中诗词是她生命与情感的重要寄托。
  C.文中“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这一句话,实际上起到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D.《考古》杂志关于两颗出土的汉朝莲子长叶开花的报道,使得文章结尾呼应文题,其本身也意味隽永,值得品味。
  3.文中提到叶嘉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下列不能佐证这句话的一项是 (3分)
  A.在1979 至2014年的30多年中,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叶嘉莹就飞回国内讲学。
  B. 叶嘉莹“士志于道”,生活非常简朴,吃饭不在乎口味,一锅开水,青菜一煮,两个馒头,就是一顿。
  C.只要有人邀请,叶嘉莹都欣然前往,她曾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过数百场古典诗词演讲。
  D.在中国,能用自己的母语教课讲诗,可以自由地随便讲,讲到哪里就是哪里,这让叶嘉莹感到幸福。
  4.每当人们问起叶嘉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她总是复述“莲心不死”的故事作为回答。请结合全文分析她这样回答的原因。(4分)
  5.文中两处出现学生对叶嘉莹的回忆,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北望 李 骏
  张院长儿子军校毕业分到喀什的消息,在单位一度成为热闻。
  我知道时,正好他儿子到单位找他。在电梯口,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有礼貌地问我:“叔叔,你知道张恒的办公室在哪层楼吗?”
  听他直呼张院长其名,我便多看小伙子一眼。小伙子笑容真诚,不像没修养的孩子,我觉得他与张院长关系不一般,于是问他:“你是他什么人呀?”
  “叔叔,我是他儿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