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写作素材积累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忠告
现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1998年,李开复就职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他的业务之一,是到高校演讲,主讲科技。一天,某著名学府的学生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我希望像您一样成功。”李开复问:“你理解的成功是什么?”答:“当官管人很过瘾,尤其给员工发薪水时,一定有大权在握的感觉。”李开复暗自吃惊“怎么会追求这种外在的、肤浅的感觉。”后来他得知,该生不是个例。“如果这个学生带着这种想法进入任何一家公司,他不会被上司欣赏甚至很快会被解雇,因为他将追求的个人感觉置于公司之上。”他产生致信中国学生的冲动。2000年,《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刊于《光明日报》。第二、三、四封信刊于《中国青年报》。
第一封信,李开复主讲诚信:曾有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把诚信放在智慧之前?我说这是为了公司利益。我曾面试一位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的人。闲谈时,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他强调,那些工作是他下班之后做的,他老板并不知道。那一刻,我决定放弃他。第一封信,李开复收到400多封回信。他一一回信。
第二封信的主题是“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成为卓越领导人?李开复坦陈自己职场经验
——情商(EQ)为主,智商(IQ)为辅,外加谦虚、执著、勇气。从优秀到卓越,李开复说:“其过程是超越自我的过程。但很多中国人将此过程扭曲为打败对手的竞争,结果往往是‘零和竞争’,既不能使自己也不能使他人得到提高。我送给大家一句老祖宗的话‘胜者,不在胜人而在胜己’。”
第三封信,李开复定位“成功、自信、快乐”。他试图使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中得到自信快乐,从自信中得到快乐成功,从快乐中得到成功自信。他举例说,微软总部有1千多名中国人,但进入管理层的凤毛麟角,其比例低于印度人。微软高层观念,中国人可以当优秀工程师,但做不了管理者。该结论来自“中国人开会不说话”,美国人视不说话等同没思想。李开复将不善表达归结于教育的失败。应试教育、排名文化、机械记忆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激情力,还
李敖说自己
“一个真实的李敖”是什么样子呢?是以自由主义立场给《文星》杂志投稿而一举成名的那个历史学者李敖;还是高举统一大旗,疾呼“一国两制”,反对“台独”,自称左派知识分子的那个李敖?
李敖在其1998年写就的第二本自传《快意恩仇录》中,这样描写自己:“一往直前、二入牢狱、三头六臂、四面树敌、五花八门、六亲不认、七步成章、八面威风。在所有斗争中,总是以人不可及的大人格、大节操、大头脑、大才华、大手笔、大刀斧、大有为和大不敬,去斩将搴旗,外加踹走狗、小卒一脚……”
因为批评当局,李敖写过的一百多本书,其中有96本被查禁。1971年和1981年,李敖还两度入狱。
李敖说自己从政,就是为了“可以使‘官不聊生’,人家说民不聊生,我偏要让‘官不聊生’”。2005年5月,当台湾“国防部长”李杰在“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就台当局的“军购预算案”接受质询时,李敖当场爆料,说他上周收到李杰私下送他的一支价值上万元新台币的德国名笔。李敖手拿钢笔礼盒,揭露李杰行贿之事。结果,会议主题,从军备预算案一下转到了名笔上来。
具体对待
一位教授给他的学生提建议:“批评和侮辱,跟泥巴没什么两样。你看,我大衣上的泥点,就是今早过马路时溅上的。如果我当时立即去抹,一定会搞得一团糟,所以我把大衣挂到一边,专心干别的事,等泥巴晾干了再去处理它,就非常容易了。瞧,轻轻掸几下就没事了。”真是一个好比喻!
但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假如泥点变成了油漆,大衣变成了玻璃,再依据上面比喻中的逻辑,就会适得其反,就是说应遵循相反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