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0字。
强化开放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程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 龙平波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首先就得把人当人,让人像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让教师来灌输知识。新课程强调开放意识。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语文教师更应强化这种开放意识。
1、解放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语文课程内容。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不解放,学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双手、解放自己的五官,就不能解放自己的头脑、解放自己的心灵,也就谈不上完完全全进入“人”的状态下进行语文学习。要解放课堂,就要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堂课在进行中到底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多方查阅资料,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环节严谨细密,板书一丝不苟。但整堂课完全表现为教师事先设计好一个罗网,引导学生不断掉进去。虽然看上去教学设计严密,时间分布恰到好处,但此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的解读为中心,并不能引导学生自我解读。笔者在教学自读课文《我儿子一家》时,只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要求学生在自学中用“ ”标记你喜欢的做法,然后用“我喜欢‘ ’这种做法,因为 ”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二是要求学生用“ ”标记喜欢的句子或词,然后用“我喜欢‘ ’这个句子(或词),因为 ”的句式说说好在哪。这种设计使每个学生眼、耳、手、脑、口充分解放了,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动态性学习状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在解读过程中,体验到了、感受到了、领悟到了、思考到了语文课程内容,学会了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真正解放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自己去解读语文课程。
2.开放语文课堂,把握好“第二套教学大纲”。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虽然其内涵不能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其外延应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开放是指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语文。语文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学习是多渠道的、多角度的、多形式的。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是没有围墙的,把学生封在课堂的语文教育决不会是成功的语文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