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00字。《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突出新课程历年。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贺登川
[教学设想]《再别康桥》是一首情景优美、艺术性很高的抒情诗,诗歌的赏析不能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词句认知、分析,应通过音乐、表演等手段整体地激发引导学生,使学生主动建构其内在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心理体系。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怎样以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体会诗中缠绵惆怅的离别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激发,讨论深化。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朗诵——引入美(7分钟)
“悲莫悲兮伤离别”。古往今来,离别的人写下了多少抒写离情别绪的佳作!(教师朗诵《渭城曲》、《雨霖霖》等)还有一首能与古诗相媲美的现代诗。(配乐用麦克风朗诵《再别康桥》。“荡漾”“放歌”两处调大Echo旋纽。音乐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编辑成CD碟。首尾两节用“引子”中头四个乐句,2-5节用“呈示部”中的“同窗共读”片段,第6节不配乐。)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重游故地英国剑桥(康桥)后写下的离别诗。
二、学生朗读——感知美(8分)
1、教师指点朗读的要点,强调各节的基调和停顿。
2、自由朗读。
3、配乐朗读。
三、教师讲解——赏析美(10分)
诗歌首尾两节抒别离之情,中间五节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康河晚景,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无限热爱和依依惜别之情。选景上独具慧眼,既写景又写意,情景交融。看看中间五节写了哪些景?选景上有哪些特点?(出示板书“康河晚景”的A、B两栏。)
赏析:(1)“金柳”以外在的美艳令人心荡神驰,“青荇”以内在的多情似融我于温柔怀中难以割舍。柳荇具有依依、丝缕般的形状特征,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进入审美的视野,而被选择为有意之象入诗——柳是古人离别诗中的“常客”。(2)一潭清泉映出傍晚的天光云影和花草,色彩迷离,如入幻境。昔日的欢乐和理想如一场旧梦,它没有消失,却沉淀在这里,而且仍如彩虹般美丽。(3)动情之处,如饮美醇,诗人便动了寻梦的念头:一如当年一样泛舟放歌?但如今景是人非,旧梦难再,诗人意识到自身仍在离别在即的残酷现实之中。“但我不能放歌”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啊!此时的康河一片宁静,草木无声,虫鸟沉默。这一切都用“沉默”正吹起一支哀婉的笙箫,曲名正是“离别”!诗人已十分惆怅、颓唐。写景上由实景渐入虚幻,情感上经历了由心荡到神驰再到幻灭的过程,情景高度融合。(出示板书C栏)
(板书设计) 康河晚景
A B C
新娘般的金柳 水-树 若丝若缕牵怀(心荡)
招摇着的青荇 水-草
梦幻般的清泉 水-霞 如梦如幻醉心(神醉)
旧梦中的放歌 水-星
河四周的沉默 人-虫 一草一木伤感(幻灭)
四、学生讨论——理解美(10分)
第一步引导:“首尾两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相似,但这两节诗决不是简单的反复呼应。我们讨论一下它们的艺术魅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