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40个字。
新课程下的教师心理调适
抚宁县下庄中学 李金娜
“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教师的心理素质是该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教师心理适应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在与新课程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系统功能失调,并最终影响新课程改革。如果说教师固有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话,那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课程的心理适应程度,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推进课改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环境",是学生、教师、内容、环境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要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使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人与作为课程内容的客体之间完全融合。大家知道,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形成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最终通过教师自己对学生和课程的理解、经验来体现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的专业引领,引导教师参与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一同分析咨询个案,甚至相互督导,提供心理支持;教师在设计具体课案时,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做到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要由主演变为导演,“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淡化主角意识,把表演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