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篇,约12000字。
共6篇摘录于报纸上的有关中秋节的文章,选材平凡,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而有韵味,对写作很有帮助。中秋节如今有恙乎?
又到中秋,当人们观赏着明月,品尝着月饼,感受着这个传统节日的温馨时,是否往别的地方想过?譬如说,不经意间冒出一句败兴话,现在的中秋节,是否别来无恙?如果有恙,病在哪里?中国人讨厌乌鸦嘴,可是败兴的“乌鸦语”末必不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啊。
有病莫讳医。咱们的中秋节“贵体”是否安康,其实不用谁说,大家心里也跟明镜似的。这几年,月饼好比一个惹是生非的淘气孩子,每年都要招致许多人的白眼。离谱的价格,奢华的包装,里面装着别墅、轿车的钥匙,成了腐败新载体的“天价月饼”,没有理由不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基于月饼的“病”,早在今年开春之际,有关部门就开始给月饼厂商立规矩,不许在月饼美食上做手脚。利用高价月饼搞不正之风得到遏制后,今年舆论界又将炮火集中在月饼的自身质量上……看来,小小的一块月饼,让人有担不完的忧,操不完的心。一个传统盛大节日的标志性食品,有着这么多令人不安的地方,能说我们的中秋节很“健康”吗?
其实,“年迈”的中秋节,虽然还没到“老态龙钟”的程度,但是,这个传统文化节日,其“体内器官”出现异常的绝不仅仅是月饼。有着神话色彩的中秋佳节,随着科学技术的昌明,其神秘的面纱早已不复存在,文化的凝聚力黯然失色了许多。中秋节走到今天,不要说拜月仪式早被扔进了文化历史的回收站里,即便是赏月,在灯火阑册的照耀下,虔诚地谈论八月十五月亮的有几人呢?惟一能见证中秋文化“遗传基因”的,估计只剩下月饼了。然而,如今的月饼已经和团圆的寓意越来越远。我真担心,到了22世纪,中华儿女还会用月饼来庆祝中秋节吗?如果月饼变成了超市里的大众化食品,一年三存百六十五天都现货供应,凭什么规定子孙们要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为过中秋而啃块月饼呢?一个失去了欢快气氛、浓郁兴趣的传统节日,如何叫她延续得下去?
中秋“染恙”,不完全是今人的错。纵观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其产床是农业文明。汉代和唐代形成的中秋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盈后,其他朝代一直没能为其输入新鲜的血液。现在,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不同形式的文明,给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客观的困难。打个比方,古人以月吟诗,以月为媒介表达思乡之情,源于农业文明时期,月亮是最好的“大众传媒”,不仅具有诉说衷肠的共时性,关键是月亮超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月光就是现在的无线电波,人们离不开这个媒介物。工业文明,或者说后工业文明时期,这种原始的媒介物,作用虽有,但是早已今非昔比,中秋赏月难成气候,无法回避这道障碍。所有的传统,要想把文化的火炬代代传下去,该学会因势利导,学会及时“换血,”让传统节日充满活力。该做的工作没做好,反而又糟蹋了月饼,“年迈多病”的中秋,很难经得起太多的折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片面的中华经济的复兴,同时也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复兴文化,不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