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一冊新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8/17 20:56: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80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一单元 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br>
1.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br>
2.再别康桥;死水;赞美<br>
3;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
4.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激流<br>
<br>
兴趣情境导引<br>
  开学第一天,高一语文新课本发了下来。渴求知识的学子们迫不及待地游览了一遍,发现第一个单元就是诗歌,都非常高兴。诗歌中浓郁的情感,精警的语言,深刻的思想,美丽的形象,唤起了同学们的文学激情,引起了大家想象与联想。<br>
  语文老师决定在班上开一个诗歌朗诵会,进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要求每个同学在第一单元中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这个决定刚刚宣布,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说:“我最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句句浸透了作者的感情。”有的说:“我最喜欢何其芳的《预言》,面对面抒情,亲切感强。”有的说:“陈敬容的《窗》也不赖,清新俊逸。”还有人喜欢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同学们既感到十分激动,又觉得非常新鲜。高中学语文真有趣,一开学就进行诗歌朗诵比赛。<br>
  年过半百的语文老师,当场吟诵起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特别是“寥廓江天万里霜”一句接连吟唱了两遍。雄浑而高亢,深沉而绵长,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正在大家跃跃欲试也要朗诵的时候,老师告诉大家,在朗诵比赛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br>
  1.认真朗诵,掌握节奏、重音、停顿等技巧,做到字正腔圆,注意与一般读书的区别。<br>
  2.充分理解诗人的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尽可能做到“替诗人朗诵”。<br>
  3.根据诗歌的形象,进行大胆想象与联想,既能“替诗人朗诵”,更能“抒自我情怀”。<br>
  4.成立学习小组,朗诵练习时大家互相帮助,小组内资源共享,学习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大家发扬团队协作精神。<br>
  难点问题1 理解诗歌的形象<br>
  生1:老师,朗诵诗歌的关键是什么呢?<br>
  师:理解诗歌的形象。<br>
  生2:怎样理解诗歌的形象?<br>
  师:①理解诗歌形象客观存在的美感;②熟悉诗歌形象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含义;③注重理解过程的想象与联想。<br>
  生3:老师,诗歌形象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含义是什么意思?<br>
  师:有一些形象,表面上的意思很明了,但实际上都有另外一种涵义,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形象,就会联想到乙――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br>
  生1:老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br>
  师: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br>
  生2:老师讲得真好。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应该注意这些形象的内涵。<br>
  生3:老师,有一些形象不属于传统的寄托固定意义的形象,如何发掘它的寄托意义呢?<br>
  师:从内容看,一般说来,一些咏物诗都是有深刻含义寄托的。诗人总是一方面抓住所咏之物的特色仔细描摹,另一方面还要在曲尽物象的基础上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样的咏物诗才有意义,意境也就深远。作者一般喜欢用拟人的手法来咏物(注意从整体上去把握),借物抒怀,这样的诗一般都寓有深意。<br>
  相关知识链接<br>
形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合一体的艺术形象。它比自然界中客观的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感情的共鸣,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充分借助联想和想象,联系诗歌的形象组合(画面),理解诗歌寓含的深意。<br>
  范例1 《采桑子·重阳》中的秋天形象与传统诗文中的秋天形象相比,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这样的特点?诗人主要描绘了哪些形象来表现这种特点的?<br>
 分析:<br>
  古人多悲秋,古代那些悲秋的诗人所见的秋色总是萧瑟惨淡,万木萧疏,天阴雨湿,毫无生机。古今之别,全在于诗人的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人生际遇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的不同。概括起来说,即缘情写景,因感情而选择形象,因感情而创设意境。<br>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br>
  解答:<br>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br>
解题方法链接<br>
  诗人缘情写景,因情而择形象,因情而创意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所以,只有伟大的心胸,才能和自然风光的壮观交融成为一体,只有豪情万丈与信心百倍,诗人的笔下才会出现壮丽的秋天的形象。<br>
  范例2 《死水》中的“死水”有何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r>
  分析:<br>
 《死水》共五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