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900字。
邢小雷2007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
知人论世。只有充分了解名人,走近大家才能读懂他的作品,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为此围绕古代文学十二位巨匠的生平事迹、作品贡献、影响地位等,编写了一系列阅读与写作素材精讲精备。具体内容包括:"作家简介""成名缘由""作品在线""趣闻轶事""精彩语句""学生佳作"等。可同时解决学生阅读无方法和写作无素材的问题。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李 煜:人生长恨的亡国之君 话到沧桑的词中之帝;郦道元:游祖国壮丽之山川 著宇宙未有之奇书;柳宗元:一腔心事付幽胜 多少凄楚烟水中;陆 游:万里关河孤枕梦 江声不尽英雄恨;欧阳修:白发戴花君莫笑 人生何处似樽前;欧阳修:白发戴花君莫笑 人生何处似樽前;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 独向田园觅超然;苏 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袁宏道:"公安派"之领袖 "性灵说"之鼻祖。
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 独向田园觅超然
山西阳城一中 邢小雷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提到“魏晋风度”,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风采的确令人心驰神往。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带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抑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认识陶渊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人,体悟其“清高”之三味。
● 作家档案
陶渊明:365年——427年
字号: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时代:东晋
籍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仕途: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年),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于是就辞职隐居,后又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同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便愤然辞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作品:著作有《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自祭文》等。
名望: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大辞赋家和大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一)陶渊明的文学创作。
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其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二)陶渊明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社会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种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
(三)陶渊明的精神气节。
在陶渊明深层心理中,存在着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自卑情结。以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