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字。
追寻“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浅谈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
潜山县水吼镇中心学校 程晶
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虽然现阶段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困难重重,但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本文试图在客观分析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一、困境分析
(一)经济条件的限制
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初中依然相对落后。
1.硬件建设的薄弱。在农村初中,教室里的电器设备除了电灯,就只有录音机。没有校园广播,没有闭路电视,更不必说是多媒体了。硬件建设的不足限制了不少班级活动的开展,深深制约着班级文化的形成。
2.活动经费的不足。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初中经费紧张,不少班级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3.大班教学的限制。经济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的不足,使不少农村初中都是大班教学。以我校为例,每班人数均远远超过55人。人数多,管理难度必然大,班级活动的开展也大受限制。
(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在当今农村,家长大多把考上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就成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和老师唯一的评价标准。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农村初中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余时间全被文化课的学习占领,老师无暇积极指导初中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三)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农村初中有5成学生家长长年不在家(主要是外出打工),有7成家长很少过问孩子成长情况,几乎所有家长都没有文化活动指导的意识。社会更是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这样一来,需要家长、社会参与的班级活动没有办法开展,教师的工作很容易变成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二、建设策略
虽然困难非仅以上所述,但正如台湾作家林清玄所说“最好的品质莫过于在同等的条件下求得最好”,那么我们如何在困境中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呢?结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立足实际,尊重个性,确立舆论导向
初中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学生生活在集体中多有“从众心理”,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首先,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注意示范引导。通过爱校爱班教育,让学生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让班级产生凝聚力。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同时,我们应多给学生讲讲时代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我们身边各方面出众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
其次,要确立班级和个人奋斗目标。班级目标的确立要立足学生实际,要在征求学生意见后共同确立。有了共同目标,整个班级就有了共同的前进方向和无穷的动力。还要针对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