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7200字。
台湾地区2006年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占55分)
—、单选题(34%)
1下列各组词语“”内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选项是:
(A)“嗟”叹不已/“蹉”跎时日/山势“嵯”峨
(B)“贻”人笑柄/甘之如“饴”/不忍欺“绐”
(C)鹣“鲽”情深/“喋”喋不休/最后通“牒”
(D)深“谙”世故/喉咙“喑”哑/“黯”然失色
2.下列文句中的“以”字,意义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干楚也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曹丕《典论论文》: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D)曾巩《墨池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
3,“互文足义”的情况之一,指篇中某一句内的上下两个意义单位,并非个别独立,而必须统整在一起作互补的解释,文意始能完足。如文天祥《正气歌》“鸡栖凤凰食”,意指鸡和凤凰同居共食。“鸡栖”“凤凰食”在此句中,不是个别独立的两个意义单位,而必须作统整、互补的解释。下列诗句,符合“互文足义”的选项是:
(A)杜牧《洎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B)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
(c)苏轼《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
(D)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力强者胜怯者败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如《西厢记》之《得胜令》:
惊觉我的是□□□竹影走龙蛇,虚飘飘庄周梦蝴蝶,□□□促织儿无休歇,韵悠悠砧声儿不断绝,□□□里伤别。急煎煎妤梦儿应难舍,冷清清的咨嗟,娇滴滴玉人儿何处也?
上文□□□处的词语,依序最适合填人的选项是:
(A)颤巍巍/絮叨叨/痛煞煞
(B)痛煞煞/絮叨叨/颤巍巍
(c)絮叨叨/颤巍巍/痛煞煞
(D)颤巍巍/痛煞煞/絮叨叨
5.有些文学作品,在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的位置,安排重复的词语,以显现连绵不绝的情意,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音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即是。下引现代诗的表现方式类似上述情况,呈现了连续不断的欣喜之情。其文句排序,最适当的选项是:
这支歌声最初曾在我的心中爆裂的阐发
甲、当黎明跃起
乙、玫瑰之绽开黎明
丙、亦如盈盈的露水之绽开玫瑰
丁、我就听到溢满林间的呼唤
戊、而这呼唤也像是跟随着一种雷鸣而来
(彭邦桢《联想》)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丙乙丁戊甲
(D)戊丁乙丙甲
6下列文句均与季节有关。就其所描写的景色、情境,依春夏秋冬物候变化之先后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甲、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乙、一地李花,飘零似雪,也为我翌日晨晓推窗时牵起家园之思来,这种思念,经过日光烘托,益其温暖烂漫,浩浩荡荡,明媚千万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
丙、近前光晃晃的柏油路面,热得实在看不到什么了。稍远一点的地方的景象,都给蒙在一层黄胆色的空气的背后,他再也不敢望穿那一层带有颜色的空气看远处
丁、南方的黄梅天的确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阴沉沉地布满厚重的破棉絮似的云,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干脆:有时翻江倒海下一个整天整夜,有时竟连绵到三四天
戊、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常独自拨划着炉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A)乙丙丁戌甲
(B)乙丁丙甲戊
(C)丁乙丙戌甲
(D)丁丙乙甲戊
7.古典诗歌常见“对仗”技巧,下列诗句对仗最为工整的选项是: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
(C)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D)红泥亭子赤栏干,碧流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