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4200字。
一材多用,使作文材料增值
黄高琴
据我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的权威人士透露,出于种种原因,一般阅卷老师只能用一分钟时间阅读一篇作文,他们在快速的阅读中,只能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写些什么,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新颖。如果一篇文章材料新鲜,内容丰富,那么,这无疑会成为加分的亮点。这便要求同学们在平时掌握一定数量的材料并能在写作时恰当地应用。但在实际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在审清题意、确定中心之后因为缺乏必要的材料而难以下笔,更不用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写成情文并茂的文章了。怎样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难题呢?通常的做法是多看新闻多读报,勤做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整理材料、熟记材料。但这种方法耗时较多,一些记忆力不强的学生在应用时也较易出现错误。权衡利弊,学会充色利用社会的、身边的、课本的材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学会一材多用,从多方面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用活用足已掌握的材料上。下面,结合实例谈一谈怎样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增加作文材料的含金量。
高中第六册课文《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在这段话中称赞了卓越超群的人都是在逆境中站起来的英雄,并以此来激励自己要发愤著书以求“文采表于后世”。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讲,这段话中的每个材料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充分挖掘这些材料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可以写成多篇文章。这段话中提到的第五个英雄人物孙膑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司马迁在这里只写了八个字“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同学们看到这句话时如果头脑中能显现出孙膑被同门师兄庞涓迫害致残的遭遇,能深切体会到孙膑在血泪之中不向命运屈服,坚持撰写好《兵法》的悲壮。那么,在写作时思路就会更加开阔了,这时,应从多个角度审视,我们掌握的这个材料,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立意。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意。
立意一:感情影响了理智认知。孙膑之所以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他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阴险的用心。2003年浙江一考生以此为立意用访谈手记的形式写出了高考满分作文《从泪走到血》。
立意二:嫉妒是杀人的刀。智谋过人的孙膑在与庞涓一同拜师学习时,两人同习兵法,共论天下大事,亲密得如同兄弟,如果按正常的方向发展,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将才。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弟比自己聪明,在嫉妒心的作崇下,他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把孙膑骗到魏国,残忍地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而他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刭的悲剧。
立意三:轻信他人易受害。聪明如孙膑者,却恰恰忘了一句重要的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从而招来被剜髌的大祸。
立意四:作恶的下一步更是毁灭。庞涓本人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但他却把才学用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他作恶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在桂陵之战中的惨败,是在马陵之战中被孙膑用智谋活活地逼死,是可悲可怜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