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840字。
知识与积累
《2006年云南省新课程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明确指出:积累与运用是语文学科考试中固定的板块,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
按照《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就“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明确提出:学生应该认识常用治安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和知识,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难点;能体会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表达效果。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要体现综合性,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整合起来考查。而不是孤立地考查某些语法、修辞知识和辨识和记忆。古诗文记诵的考查采取多种形式和题型。
一、拼音、识字、写字
辨别要细心 识记要准确
考试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阶段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能“作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评价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考点归纳
拼音:能给汉字注音,能根据拼音字写出汉字或根据拼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写出汉字,能辨析注音的错误,能综合辨析字的音、形、义,能使用部首检字法的音序检字法查阅字典和词典。
识字、写字:能规范、正确、端正地书写;能使用规范简化字,能准确辨识汉字的正误或改正错别字。了解汉字的构字常识并能辨析形似字,能分清常用字字的不同意义,能分辨常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含义;能在一定的成语语境中填字;能在一定的文章语境中填写汉字。要准确地把握汉字字形,必须记住一个原则:形随义走。即字形和意义紧密相连,字形大部分情况取决于意义。
题型分析
1、写字: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考查学生的书写水平;另一种是考查学生掌握积累字词的情况。
2、读字:主要考查字形与拼音。
3、识字:主要考查对汉字的认读能力,大部分题目是要求找出错别字。
4、改字:在识字的基础上动手改正错别字。
5、释字:要求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出题的角度可以覆盖现代文与文言文。
误区提醒
(一)汉语拼音
关于汉语拼音,容易忽略、容易犯错,值得注意的几点是:
1、i做韵母单独成音节时,y的使用有两种:i、in、ing前加大写:“y”,其他用“y”换。
ü做韵母独成音节时,y的使用方法是:加“y”去掉“ü”上两点。
u做韵母单独成音节时,w的使用方法有两种:u前加“w”,其他“u”换“w”。
2、iou、uei、uen三个韵母与声母相拼时,去掉中间的字母,变成“iu、ui、un”。
3、做韵母时与声母相拼时有两种情况:与“j、q、x”相拼时去掉上面两点,与“n、l”相拼时保留上面两点。
4、四声调号的位置:见a母莫放过,没有母找o、e ,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头上搁。轻声不标调。
5、关于儿化音的拼音写法:“儿”、“耳”、“二”等字拼写时为“er”,“儿”作韵尾时写为“r”,如huār(花儿)。
6、关于隔音符号的使用:凡是a、o、e开头的音节连在其他音节后,要用隔音符号(’)隔开,以免音节界隔发生混淆。如(皮袄)pí’ǎo、(热爱)rè’ài。
(二)识字、写字
1、同音字的辨析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字,大都音同,义不同。要注意根据意义来辨别。比如:“莫名其妙”,常常写成“莫明其妙”,“名”“明”同音,但意义却不同。“名”在“莫名其妙”中是“说出”之意,而“明”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再如“川流不息”常常写成“穿流不息”。“川”“穿”同音,意思相去甚远。“川”是河流,全词指河水流动永不止息。把“川”换成“穿”就毫无道理了。
2、形似字的辨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字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字形相似,意不同。辨别的关键还是字义。如“金碧辉煌”常常误写为“金壁辉煌”,“碧”的含义是青绿色的玉石,用在“金碧辉煌”一词中,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而“壁”是古代一种圆形的玉器,与“金碧辉煌”的意义不符。
复习对策
1、语音
①多音字:常用字中二三百个多音字,要了解这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②形声字: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
③形近字:
A. 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立足平时,立足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勤查词典。日积月累,误读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B. 定期检查巩固。为了防止遗忘,对一些易混淆的字音,尤其要引起重视。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