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五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2/31 1:12:2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300字。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自读指导
河北魏县第一中学  张晓耕  庞晓丽  邮编:056800  电话:13082110435
一、学法指导
学习时应通过整体阅读,对课文作综合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进一步理解和阐释课文中富有普遍意义的句子,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达到能够运用本文的理论进行诗歌鉴赏。
二、阅读导航
(一)整体感知
1、本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对诗歌的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通过想像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艺术形象。
2、本文的论述思路怎样?
明确:提出观点:想像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论证观点:①想像能再造诗中的形象;②想像能获得情感的愉悦;③想像能丰富诗歌的形象;④通过想像对诗的再创造的目的在于获得情感的共鸣或感动;⑤在想像中把握诗歌含蓄的艺术手法;⑥通过想像和联想填补诗歌中的“空白”,理顺不连贯的诗歌语言。
3、请结合课文对再创造的表现手法的阐述,试完成下表。
诗歌特点欣赏诗歌的方法课文所举例子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形象想象《我爱这土地》《长干曲》
《沙扬娜拉》
通过想象还原诗人原来的生活泡《老马》
找出形象背后的蕴含找《祖国啊,祖国》《采菊》
《枫桥夜泊》
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进《虞美人》
对诗人和诗做综合思考猜《口供》
填补诗人不连续的语言补《启明星》《夜雨寄北》
(二)疑点探究
1、文中以《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但三例的说明是层进式的,这三例分别和共同说明了什么?
明确:《我爱这土地》说明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意象)展开;《长干曲》说明诗中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展现;《沙扬娜拉一首》说明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入”,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
三例说明欣赏诗歌的实质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再体验,还说明这种再创造的特点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寄托自己的情思,希望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与其说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这一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因为欣赏的目的是由诗歌创作的目的和诗歌特点来决定的。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所以欣赏目的是为了感动,就是通过诗歌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欣赏者的精力主要应该放在寻找其中包含的情思上面,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