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让作文修改走向生本
桐乡市高级中学 周敏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现今作文教学中对修改环节忽视,没有以学生为本这一情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以学生为本、落实修改环节的做法。
[关键词] 生本 作文修改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这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依然大量存在,本文不想一一列出,只想就作文修改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写文章一定得修改,但是,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修改却一直被忽视,一直没有做到生本。
一、 忽视修改的具体表现及其后果。
1、学生没有修改作文的时间。
可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考试时,学生完成一篇文章已属不易更谈不上修改,即使修改,也只能对某些字、某些词进行一些小打小闹的修改,根本不能统筹考虑,进行整体修改。考试时是这样,平时训练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提倡快速作文,也便没有了修改的时间,即使给一些修改的时间,但那时是一篇作文刚成正“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时候,如何能改呢?
2、学生没有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也不敢让学生批改作文,他们是自己批改作文。这样,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学生对教师修改作文的依赖性,使学生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并且,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是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无异于隔靴搔痒,于事无补。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优劣所在,也便没法修改。
3、学生没有修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是要求作者对自己原有高度的超越,它的实施进程本身是很困难的。清代袁枚说:“改诗难以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气万力,求易不得。”修改文章如此之难,而教师对此又不加以重视、指导,难怪学生修改无方了。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