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200字,《南方人物周刊》年末专版,中国魅力榜。
《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榜:2006向魅力致敬
2006年12月21日 20:09 南方人物周刊
学者刘军宁说,中国正在呼唤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考虑时髦的后现代理论,不考虑宗教神学因虔诚而谨慎的观点,我们大可以认为,即使在当代中国,人文主义的觉醒和归来,也已是一股滚烫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随之而至的一个变化必然是:对一切思想、主义、制度、政策、价值观的评估,都要回转到人的立场上来。
再波澜壮阔的历史,也由一个个鲜活或曾经鲜活的个体生命写就;再繁复细密的社会生活画卷,也由一张张生动或曾经生动的面孔点缀渲染。
一切回到人的立场。这意味着——尊重人的正当欲望、正视人的精神需求、承认人性的弱点和局限,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张扬人类对至真、至善、至美的努力和追求。
骄傲而疯狂的尼采说,“要重估一切价值。”“魅力”——这个让人精神愉悦、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的词汇,又意味着什么?
魅力跟一个人的职位,跟一个人身家几何,跟一个人高矮胖瘦,跟他(她)用什么牌子的香水、换小汽车的频率,跟一个人在各项排行榜上的名次,没有太大关系。
魅力不是高高在上的骄横气。你可以富可敌国,但不可以像暴发户,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剔牙花;你可以权势倾城,却不可以颐指气使,以为人人都会围着你欢快地旋转。
魅力不是奶油般的漂亮面孔。一个人可以标致如奥黛丽·赫本或者布拉德·皮特,却可能面目狰狞;一个演员可能在银幕上温柔可亲,在私人场合,却人格变态。
魅力不是装腔作势,更不是扭捏作态。
我们所说的魅力,是一个人的浑身上下、公开和私下的言谈举止,所散发出来的综合气息。除了他的影响力、光彩形象之外,还与他的德行相勾连。这是一个古老的标准,也是万无一失的标准。
魅力人格对他人的感召力,就如同倦鸟归林,旅人思念家乡,万涓溪流汇流大海。
我们有过魅力极其稀缺的年代,也有过用其他品质替代魅力的年代。今天,魅力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无形力量,它像一道光环,护持着一个人赢得成功、话语权和影响力。
回顾即将过去的2006年,那些喧嚣一时的面孔和名字,未必符合我们界定的魅力标准。
出镜率最高的未必,说话最多的未必,倾国倾城的也未必。
我们有理由相信,本次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魅力榜的入选者,不仅有着闪亮的影响力、高倍的关注度和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而且正身体力行地彰显着善良、公正、勇气这些普世价值的光辉。
我们相信,在中国国力大幅度上升的今天,一定会有更多与这个时代相映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锐意进取、做出重大贡献、发出重要声音、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人物,纷纷涌现出来。
1、施明德 仁勇之魅
我们可以猜测,他将是明年诺贝尔和平奖最无争议的获奖者之一。
“在创造台湾民主的过程当中,我参与了缔造前半部分,也参与了下半部分。”作为台湾党外运动的领袖,施明德的起伏人生,无疑是台湾民主自由史上的一个传奇。早年因反对蒋氏政权,他两度以叛乱罪被捕,一共被囚禁25年。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他几乎都被关在不见天日的密室里,并饱受刑求。他23岁就被士兵用枪托撞断所有牙齿,多次面临死刑的威胁,甚至妻离女散、家破人亡、财产尽失。但他出狱后,竟没有一丝恨意,他向正翘首以待的公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忍耐是不够的,还必须宽恕。”
今年8月,对陈水扁贪渎政权极度失望的他发起了百万红衫军“倒扁大行动”,他的口号仍然是:爱与和平。“要发动百万人上街头是很难的,更难的是百万人上街头没有发生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