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6道题,约3320个字。
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编写:刘天勤
课堂追踪
一、基础积累
⒈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朱熹( ) 儒家( ) 彷徨( )
测量( ) 瞭望( ) 丁肇中( )
⒉下面各项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推究) 致知(使达到)
B.齐家(整齐) 治国(地方)
C.条目(眼睛) 儒家(家庭)
D.清淡(干净) 抽象(大象)
⒊在字下面标“×”指出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横线上改正。
不知所措 袖手旁观 精兵简正
肆无忌掸 接踵而致 情系中华
二、课堂感悟
⒋填空:
①本文作者是 ,美籍华裔, 家, 获得者。
②四书指的是《 》、《 》、《 》、《 》。
③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 》。丁肇中教授赋予了新的意义,就是
。
⒌结合课文,细读下面句子,体会其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
②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三、提升演练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了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⒍所选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⒎结合第④、⑤两段文字回答: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⒏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说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今“实验”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