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380个字。
初二经典古诗文目录
必背篇目:
诗
1.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2. 从军行 (唐)杨炯
3. 从军行(其二) (唐)王昌龄
4.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5. 白石滩 (唐)王维
6. 辛夷坞 (唐)王维
7.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8. 客中行 (唐)李白
9.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10. 东鲁门泛舟(其一) (唐)李白
11.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12.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13.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14.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15. 阁夜 (唐)杜甫
16. 江村 (唐)杜甫
17. 水槛遣心二手(其一)(唐)杜甫
18. 咏怀古迹(其五) (唐)杜甫
19.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20. 月夜 (唐)刘方平
21. 听邻家吹笙 (唐)郎士元
22. 拜新月 (唐)李端
23. 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24. 花非花 (唐)白居易
25. 霜月 (唐)李商隐
26. 秋词(之二) (唐)刘禹锡(山明水净)
27. 买花 (唐)白居易
28.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29.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30. 遣怀 (唐)杜牧
31. 锦瑟 (唐)李商隐
32. 无题(昨夜星辰) (唐)李商隐
词
1. 采桑子(群芳过后) (宋)欧阳修
2.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欧阳修
3.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4. 临江仙(柳外轻雷) (宋)欧阳修
5.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7.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宋)辛弃疾
8.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后唐)李煜
9. 鹧鸪天·守的帘开 (宋)晏几道
10. 菩萨蛮·半烟半雨 (宋)黄庭坚
11. 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
12.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13.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宋)苏轼
14.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宋)苏轼
15.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宋)柳永
16. 蝶恋花·花褪残红 (宋)苏轼
17. 秋波媚·秋到边城 (宋)陆游
18.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选背篇目:
1.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2. 将进酒 (唐)李白
3.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4. 新安吏 (唐)杜甫
5. 长恨歌 (唐)白居易
6. 燕歌行 (唐)高适
7. 兵车行 (唐)杜甫
8. 琵琶行 (唐)白居易
9.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10.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11.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12. 送瘟神(之二) 毛泽东
13.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14.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15. 葬花词(红楼梦) (清)曹雪芹
16.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17. 寓意 (宋)晏殊
18. 东栏梨花 (宋)苏轼
19. 送春 (宋)王令
20. 劳劳亭 (唐)李白
21. 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
22. 咏绣障 (唐)胡令能
23. 春兴 (唐)武元衡
24. 江楼有感 (唐)赵嘏
25.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26.《兰亭集序》节选 王羲之
27.《赤壁赋》节选 苏 轼
28.《庄子 养生主》节选
29.《庄子 秋水》节选
30.《韩非子 说难》节选
初二古诗鉴赏(唐诗1-16)
1.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2.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唐犯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从军行》原来是乐府旧题,以叙述军旅战争为本色,杨炯却创造性地把它移花接木,借旧题而抒心意,并且写得对仗工整,明快简练,浑然一体。故王夫之高度赞赏杨炯“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这一评语不愧是中肯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