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用情动呼唤心动 以语言品味文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分析
永康明珠学校:冯国久
教学背景
现在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古文难教而乏味,而众多学生则感觉古文难学而枯燥。教师串讲学生常常听得“静如止水”,不给学生讲而让他们自己看,却又怕考试不能“过关斩将”。面对古文教学的这一两难境地,我们真的无计可施吗?不然,我们清楚地看到,有很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心中“不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那么结果也就常常“柳暗花明”了。今天,面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经典古文,在上课之前我就想,这篇文章的情节性很强,能不能放一下手,让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译课文,再根据自己的读书感悟分组表演课文中的几个故事。然后让其它同学做观众来评判,从评判中辨正认识的谬误,从而加深对课文字、词、句、段以及人物、文意的理解与把握呢?这是我在学习这一课前考虑到的问题。
一方面,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和用法,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意义和内涵。考虑到本文相对简单,我就让学生课前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认真预习,争取通过自身的努力基本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我让学生小组表演课本剧,就是想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自己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来展示每个人的心得体会。我认为表演是向别人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一种比较直观的外在形式,一个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课文,他才有可能演好。另外,现在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善于表现自己。而课本剧表演则是深化文章理解、锻炼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形式。基于以上考虑,我这样设计了本篇课文。
教学过程描述
师:同学们,我们在课前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就把讲台变成舞台,并且把它让给你们,让你们在这上面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没有参与表演的同学就来做一下评委,表演后要对演员的表现作出评判,看这些演员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深入。
1组:演“完璧归赵”
2组:演“渑池相会”
3组:演“将相和”
(班级气氛热烈,传出阵阵笑声和鼓掌声。)
师:据我所知,表演课本剧的这几组同学都提前作了认真的准备,请同学们先总体说说他们的表演效果,大家说怎么样?
生齐喊:好!
师:看来,表演的同学足以感到自豪,因为大家对你们作了高度评价,确实,作为业余选手能演到这种程度,也是相当不错了,无怪乎同学们要这样大声喊好,精彩,确实精彩。
不过,毕竟我们的表演还不能算是十全十美,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认为演员们对课本的理解和把握有欠妥当的地方,请指出来。
生1:我认为 1组同学的“相如因持壁却立”的“却”字是“后退”的意思,但他没演出来。
生2:我认为1组同学“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这一句的语气没演出来,应该是不卑不亢的,他们演的语调太平了,没把蔺相如那时的无畏之气演出来。
师:很好。你试一试好吗?
(学生鼓掌)
生2演了一遍,效果好了不少,可喜的是,生2并不满足,又主动演了一遍,效果上又有提升。
(师生对该生的两次表演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好,谢谢你的精彩表演。下面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