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4/30 0:31:4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300字,针对诗歌鉴赏题型提出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古诗鉴赏题型七种:
(一)、鉴赏诗歌的抒情形象:
第一人称,其它人称;(第一人称的“我”是真是的诗人自己)
实景形象,虚景形象;(眼前与想象)
事物形象,人物形象;(风花雪月、飞禽走兽)
悲景形象,乐景形象;(残花啼血与鸟语花香)
比喻形象,象征形象;(“似剪刀”与“折柳”)
正面形象,反面形象。(不改清阴待我归,辛夷花尽杏花飞)
解答步骤:
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
1、明确抒情主体是谁,概括“抒情主体”(“人——我”“景”“物”“事”),突出其特征;
2、概括“抒情主体” (“人——我”“景”“物”“事”),突出氛围感受或思想性格;
2、概括诗人寄予“抒情主体”的感想或感情(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好、恶、欲)
例子: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问:诗人笔下的“风”是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逐句理解全诗: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内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参考答案:
王勃的这首《咏风》诗,立意新颖。他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独具性灵,慷慨无私,普济平民士子。(第一层)诗人笔下的“风”是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霭,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第二层)“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对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向往。(第三层)
(二)、分析意境(与分析形象基本相同)
解答步骤: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