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00字。
古典诗歌鉴赏
一、总论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内容等一般不单独考查,因此下面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一下古诗鉴赏题的考查要点和解题策略。
二、形象
形象的鉴赏主要包括形象、情感及意境。
1、形象。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象、物象,三种形象的答题要求不同。
(1)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全国卷二)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 [参考答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
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
[解析]本题主要侧重鉴赏“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最后再加一句整体评述即可。
(2)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北京海淀区2006模拟试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
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
[参考答案]“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解析]人物形象的解答主要在能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答题时需结合人物在诗中的行为、事迹等。如“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就可以概括为塑造了一个在激战中突围杀敌的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3)物象
古典诗词中的物象常具有象征义,它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