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40字。
构建和谐、健康的教师业余文化生活
洪泽县实验中学 管树青
[摘要]:教师的称呼赋予了教师不同于大众的文化精英形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思想、品德境界、文化素养也需要得到相应提升。
如何构建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显得犹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教师当前业余文化生活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意义,就如何有效地构建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开发教师业余生活资源,进行深入地阐述和探索。
[关键词]:教师 业余 文化生活 和谐
一、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分析
教师的业余生活受制于教师的工作状态,受制于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因此,对当代教师业余生活的分析,首先要基于对当代教育特点和教师工作要求的把握。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风暴,它是追求效率的产物。以数量扩张和科学知识传授为标志的班级授课制是近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因素,以划一的要求和标准化的训练为指标的教育模式是近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涵。这种学校教育制度,把教师造就为知识化身的同时,也使教师退化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正是科学主义的僭越,消解了人的主体性,教师劳动呈现为被动重复状态,成为熟练的操作工。教师无需自身的创造而只要客观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其业余生活自然成为体力劳动的延伸。但是随着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人们开始反思近代学校教育对人自身的忽视,开始通过学校教育来解放人自身,于是就有了现代教育制度的追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自身的解放,强调教师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学校教育不再是社会的模式化工程,而是自主建构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也就不再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工具,而是基于人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设计者。教师的形象由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团体中的一员,教师的价值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作为教育创新的主体是教师最基本的文化标记。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背景下,教师的业余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具有了崭新的文化内涵。
1.教师业余生活是教师个人知识获得的土壤
随着“个人知识”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教师基于个人境遇所形成的个人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的地位,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教师的个人知识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个人知识是教师对各种教育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它来自于教师的经验。但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领域,而忽视教师整体生活的意义。实际上,任何经验的生成都是基于教师的领悟能力,而这种领悟能力的背后是教师的自我建构。正如科布所说:“在普通成人的经验中,关于人的自决,最具决定性的领悟是人对自身个人的过去的领悟。正是这种领悟的凸现,产生了一种实体自我的概念。”从这个意义说,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自我生活的整体体现,产生于教师的“生活境遇”,标示着教师作为“实体自我”的教育价值。与单调的学校专业生活相比,教师的业余生活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也就使教师获得更多境遇性知识。而这种多彩的“境遇”,正是教师形成“实体自我”的土壤。
2.教师业余生活是教师传播先进文化的途径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赋予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化身份,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引领人类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因此,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肩负着传播社会精英文化的重任。教师的业余生活扩大了教师的生活场域,使教师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群,进而使教师的文化辐射延伸到整个社会。这种“文化辐射”不仅源于教师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还在于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体。如前所述,教师作为“实体自我”不同于普通人,他本身在寻求自我的文化建构,具有社会所期待的教育价值,教师的理想与信念、情感与意志,将滋养周围的人,影响他们的育人观,进而影响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和自我成长的规划。非但如此,当代的学校教育只有走出校园场域局限才能获得持续生存的时空,因为学校教育话语和社会教育话语还有巨大的反差,学校教育模式和社会教育期待还存在明显的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公众场合与社会人群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教育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教师的业余生活恰恰为之搭建了平台;
3.教师业余生活是教师提升道德境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