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40字。
“苏教版”第五单元迁移阅读:人生体验
王英俊
【阅读导引】
有人把人生比做大海,有人把人生比做万花筒,也有人把人生比做梦……
透视尘世间的林林总总,人生其实就是一种体验。
人生是一种体验,只有经历过以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义。一生贫贱者无疑是一种悲哀,而一生富贵者也未必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们都缺乏对另外一种生活的体验。
原野对懒惰的独特感悟以及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呼唤,余秋雨“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的心灵之声,《吊在井桶里的苹果》所表达的“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永远的蝴蝶》所展示的面临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时悲痛而滴血的心灵创伤,无不触动我们的灵魂。倾听这些真情道白,能满足我们扩大人生体验的欲望,使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阅读文本一】
以懒惰来拯救你的生命
原野
有一些优秀人士对待自己十分苛刻,并把这种苛刻作为美德来看待。
优秀人士的成功,的确要依赖一些美德来完成,譬如超人的毅力、勤奋以及其他。然而作为创业时的原始动力,对自己无论怎样苛刻,它都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世界观被定型以后,它的作用与影响就值得反省了。
我们说,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需求。工作与创造的愿望只是生命愿望中的一部分。更多时候,工作的愿望是在巨大社会压力之下而形成并无限放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工作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唯一的愿望。但在一个成功人士那里,在责任心、荣誉和财富的召唤下,长期的劳作会无情地排斥除了工作外的所有愿望,譬如闲适、游戏,包括懒惰。对于一个长期过度劳累的人来说,懒惰或许才算是美德。因为懒惰可能在特定状态下拯救他的生命。
这里,仅仅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
经济学中有一个“木桶效应”,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板。说的也是均衡效应。但人们常常瞩目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譬如这块板叫拼搏,希望它越长越好。最后,则有可能把整个桶拖垮。
均衡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身心当中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了解它并改善它。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则是掌握均衡的一个前提。人不是机器,会产生多种愿望,发出多种声音,有些可能是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声音。一些由于工作过劳而导致焦虑症的患者,则可能忽略了这些声音,或者是粗暴地对待这种声音,最后导致冷漠、沮丧、对生活毫无兴趣。
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它常常是奇怪的,譬如在上班途中突然想去公园坐坐,甚至想学吹笛子,想拆马蹄表,想在雨中奔跑。这些看上去有可能显得可笑的想法,证明你太累了,也证明你的内心仍有活泼的生机。这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放下一切,去满足这些愿望,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否则你再也没有机会去调整自身。
当你进入这些愿望的时候,会有极大的解脱感,会有机会从容地梳理思绪,此时,你对自己的现状与前景会比平时观察得更为清晰。
因此,善于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善于在内心建立有多种声音并存的机制,善于达到身心的平衡,就是对自己的一点点爱。在这种对自己的施予中,其实已经包括了你对家人与社会的爱。 (中学语文资源中心网)
【阅读文本二】
坦然看生活
余秋雨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虚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的(绾结:总结、概括。绾,wǎn)。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