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本研习,问题启发,对话交流。
约6480字。
江城子(苏轼)
震泽中学 冯建
教学目标:
1、真情出质文,领悟作者的真挚情意,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2、初步体会苏词风格。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方方《喜欢苏东坡》
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放、豁达)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背景
这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序中“乙卯”即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传诵千古的悼亡词,题为记梦。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亡妻王氏墓士铭》(节选)
作者先介绍王氏的名字、籍贯和家庭出身。接着交代她出嫁时的年龄和所生儿子之名苏迈。以下着重介绍几桩值得传扬的事情:在娘、婆二家侍奉父母公婆皆以恭谨肃恬闻名;陪伴丈夫在任上,经常告诫远离父母的丈夫,要按老父亲的教导办事;注意来会丈夫的朋友,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其人的思想品质,提醒丈夫不要被奸邪谗佞之辈蒙骗。结尾写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叹王氏的不寿;写作者父亲苏洵的话,既表扬了王氏“从于艰难”(“患难之交恩爱深”)的高贵品质,又说明遵从父命“葬诸(之于)其姑(婆母)(坟墓)之侧”的理由。王氏善良忠贞,克尽妇道。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据记载,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便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才子佳人,琴瑟和谐,甘苦与共,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词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三、分析词作
(一)整体把握:题目为“记梦”,怎样写梦的呢?
词以“记梦”贯穿全篇,连接起“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二)上阕(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1、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有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