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字。《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并研学文言中的特文言句式——定语后置。总结归纳“而”的用法。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增强断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 研学并能准确判断翻译定语后置句。
教学难点
对设喻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方式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并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终究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2007年4月17日 授课班级:1·1 1·2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有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就共同的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设计题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二、 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②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③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④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