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00字,此文曾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语文个性化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武陟一中
【教学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设想】
一、《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也是《西厢记》中最脍炙人口的片断之一。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使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一折的语言瑰丽、华美、委婉,不同于关汉卿的平易、质朴,要引导学生仔细、认真的品味。教学方法采用解读赏析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主体的自我体验。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学生对曲词的情景交融的体会通过分组讨论、补充进行,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激发主体的表现欲望,激发主体的创新意识,实现主体的审美体验。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力求知识的丰富,来吸引学生;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
【教学目标】
一、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二、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
三、认识崔莺莺的形象及《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第一课时简介】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一单元的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在第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复习了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元杂剧的结构:四折;音乐:宫调、曲牌;角色:末、旦、净;舞台演出:唱、白、科)。给学生介绍《西厢记》的情节以及作者王实甫;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疏通并理解文意,了解本文的情节结构;我领读、范读文中十九段唱词,并与学生单个读、集体读相结合,初步感悟本文极富文采的曲词。
【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播放有关李叔同即弘一法师《送别》的音乐。这首歌旋律古雅凄迷,意境苍凉空旷,遥远而忧伤。(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创设情境)。
师(导入): 爱情,一个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多少个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个悲欢离合,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
几多真挚的描写、几多热烈的咏叹。
于是,就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断的柔肠;
那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对爱的向往;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