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00字,共4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三、教学难点
1.选择合理的切入点,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领会深意。
2.创设恰当的情境,跨越时空界限,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出自谁这手呢?(鲁迅)
① 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
② 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哪?( 华盖集续编)
④ 这是鲁迅一本杂文集的书名。因这之前有一本《华盖集》,故叫“续编”。”鲁迅用“华盖”作书名,以示自己在反动统治下经常遭受迫害,寄托了对反动派的愤懑之情。
二.作家作品
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呢?( 我们回到《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社戏》.<< 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狂人日记>>)
小说集《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三.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鲁迅的文章,那么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全线突破>>)
(1)”早”字: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2)名言: a.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
b.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3)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地位发生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少年鲁迅的遭遇,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4)“弃医从文”: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5)“民族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
四.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