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约3670字。以唐磊的《丁香花》开始,配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一个凄美的故事导入课文,先声夺人。主体部分以丁香花的意象分析铺展开,感悟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特征,深入浅出,形象深刻。
《雨巷》教案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王丽霞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我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诗歌意境。
2. 体会“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我”的思想特征
(二)教学方法:
朗读法 感悟法 问题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 音画背景导入(播放丁香花)
2004年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了一个哀美凄绝的的故事。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捧着药罐子长大的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板书:雨巷 戴望舒)
二 简介作者和作品: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因1927年发表《雨巷》,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三 听录音,朗诵全诗,把握《雨巷》的感情基调。
师:朗诵是语文的一项基本技能,尤其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听配乐朗诵,并初步感知《雨巷》的感情基调。
(多媒体展示《雨巷》配乐朗诵)
师:随着诗人深情的诗句,我们的思绪也似乎飞到了江南幽深的雨巷中,仿佛看到了那个在雨巷中徘徊着的诗人,在这淡淡的乐曲中你感受到诗中弥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多媒体:《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伤、孤独、惆怅、失落、哀怨
师: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再悠长、寂寥的雨巷,欲寻求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字里行间散发着忧伤与愁怨,没有大江东去的慷慨激昂,也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倒是呜咽泉凝,哀怨尽显其中。
提问:诗中充溢着愁怨的气氛,我们应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诵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