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80字。
透视题目
(目标取向)1、明确题目的具体限制。
2、了解题目提供的自由写作空间。
3、把握题目的中心词:即抓住题目的核心意思。
4、开拓题意。
(问题描述)问题描述一:“考作文你最怕什么?”
“当然是跑题偏题啦!作文写得再好,一跑题,连及格分都拿不到。”
“要是自己出题自己写就好啦,保证不会跑题。”
“做梦去吧!”
问题描述二:一位同学就是跟我讲了他在考场里的尴尬事:拿到作文题目以后,还没有想清楚题目的要求,就匆匆下笔,写了一大段之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于是不得不全部划掉从头再来。当时,又紧张又尴尬。
问题描述三:还有同学问:我要是能问命题人几个问题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知道写作文时该注意一些什么,就可以避免偏题跑题的大问题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唉!我该怎么办!
问题描述四:老师说过,最好在审题的时候就能够领先一步,首先赢在起跑线上。我一般能做到不跑题不偏题,可是怎么邻先一步,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方法指导):我们当然不能自己出题,也不能事先知道题目,但是我们可以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想一想,通过对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研究,摸清出题人的要求和想法。
一道作文题可能包含着哪些信息呢?
简单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主题的限定。比如《母爱》,是通过对一位“母亲”行为和言语等的描写,刻画可亲﹑可爱,可敬的母亲形象,来赞扬或歌颂无私又纯洁的母爱。如果写成了反面文章,比如母亲的溺爱,不负责任的母亲等,与题目的要求就正好相反了。
二是看取材范围的限制,人物,景物,事件,发生时间,经过,场合,活动范围等。比如《我和我的家庭》,就是人物,地点,关系等限定,抓住了这几点,就不会出问题了。
三是看题目里联系实际,发生主题的线索。作文不仅反映一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一个人的思考水平和成长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一般的作文题,都暗含了这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通过写出作文,看看你对周围的社会现实感不感兴趣,对一些常见的社会问题持什么态度,对一些与与学生成长有关的观念,道德有什么看法。联系实际不仅是文章深入一层的内容,也是文章立意的基础,审题的时候是早有打算,不要等到写完的时候才去考虑。
关键词是关键——出题人的限定意图,可以通过题目的“关键词”来判断。
一道作文题往往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其中必然有一两个词,决定着作文的主题,限定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这个词就是关键词。比如《放学以后》的“放学”,《让我感动的事》中的“感动”。关键词又叫“题眼”,题眼是展示题目中心的窗户,就像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出题人的心灵。至于有的题目本身就很是开放,需要你填上一个关键词,有的只提供一个话题范围,要写什么,很大程度上自个儿说了算,这和自己出题目自己做还有什么区别呢?
四步审题法——第一步:以词语为单位,切割题目。第二步:了解题目中每一个词语的限制与相对具有的自由空间。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第四步:开掘题意,推陈出新。
“抓住关键词语;开掘题意,推陈出新”是训练中的难点。
我们知道,词语一般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含义,另外,有许多词还有“反语”和“别解”。题目中的关键词也不例外,也可能有多种含义。所以,审题的时候,我们要密切注意,出题目的人希望你写的是关键词的哪一层含义,不要把深层的意义漏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词语多义的特点,看一看在其中某个词语的理解上能不能翻点花头,来一个别出心裁。
1. 善用引申义,比喻义
一个词语的本义只有一个,但是引申义和比喻义却可能有许多。比如“母爱”一词,其本义是“母亲的爱”。天下的母亲都爱儿女,如果没有新鲜的特殊的材料,这样的作文写起来就很难出新意。但是,如果突破本义去寻找,就可能有许多新颖的思路。比如,像母亲一样爱自己的父亲的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