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40字。
如何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王胜柏 邵丽平
在和学生们闲话写作时,他们谈到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对于用心生活的人来说,身边处处都有可以激发情感、触动情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感受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学会感受和体味(这里的“体味”就是思索、感悟)生活。
感受和体味都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的心理特征,它们都有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且互有交叉、相辅相成,但两者处在认识的不同层面上。由感受到体味的过程是人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也是认识的飞跃。
感受事物不仅要充分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以知觉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综合、整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也就是说其间掺杂着人的情绪、情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呢?
首先,要用心感受。看到了、听到了、触摸到了,那只是你对这个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要想使之真正成为感受,还离不开你的思考。笛子和箫都属于管乐器,如不用心辨别两个乐器在声音上的差别,怎么会感受到笛声的清脆和箫声的清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常常思考“是什么”、“怎么样”,去分析各种知觉、感觉,并由大脑指挥自己的行为,这是对知觉的东西进行“确实可靠的检验”。不用心的感受,是无法揭开事物表层的面纱从而辨清真伪的。用心感受是产生写作冲动的先决条件。
其次,要整体感受。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是一个有形有体、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生有死、有分有合、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阴有阳的客观实体,这就决定了感受的整体性。在接触某一事物时,你要从多方面感受它的各种属性,然后调动思维将各种知觉整合到一起,这样,你对它的认识才是全面、深刻的。面对庐山,苏轼能识得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面目,就是因为他将对庐山的各种感知整合到一起而获得了崭新的、全面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深度直接决定着你写作的意义。
再次,要具体感受。不论是生而即有的基本情绪,还是社会需要的高级情感,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各种场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具体地去感受,去体验。没有经历过爬山的人,怎么会体验到在磨练中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的甘甜?怎么会体验到精疲力竭后战胜自我的喜悦?能否积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具体感受人类的复杂、丰富的感情,这是学生是否能够在文章中生动、具体而又准确、充分地表达情感活动的关键。
最后,要独特感受。经历的不同、思考深度的不同等决定了面对同一事物时个人感受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构成了感受的独特性。培养感受能力重在挖掘感受的独特性。江水在天空的映照下是蓝色的,而白居易却在“一道残阳铺水中”时,看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水。可见,在合理的前提下,突破传统,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事物、体悟生活,便可以使创作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独特的感受是创新写作的必要准备。
如果说感受事物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上,那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就是思索和感悟。没有思索和感悟,就不可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没有思索和感悟,就不可能获得深刻独到的见解。当占有了感受材料时,如何深入地体味事物、感悟生活呢?
第一,要用联系的观点体味事物。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面对一个事物,你如果能依据其某方面的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上去,找到两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那么你的作文就会更显意蕴,你的思想也会更显丰富。荷花池边那一缕缕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幽香,却使朱自清联想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