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50个字。
讲授杜甫“茅屋歌”的三个着力点
□张鹏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严格意义的叙事诗。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就在于它必须具备故事情节、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三个要素,故此,成功地讲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要素的分析上。这首诗的线索说到底就是一个“屋”字。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它是诗歌情节发展的始基。第二部分写无草补“屋”,挂林梢(太高)、沉塘坳(太远)的草自然弄不回来,而飘落在屋前屋后可捡的草又被群童悉然抢去。正因为如此,就有了第三个情节。第三部分写“屋”漏难眠,“风怒号”之后,继以“云墨色”,这肯定是下雨的征兆,雨下而屋破未补,漏就是必然的了,觉也就睡不成了。于是,引出下一个情节。第四部分写梦想华“屋”,由于彻夜漏雨无法入睡,故而必然要想关于屋的事情,想到那些丧乱之后比自己还要艰窘的天下寒士。秋风破“屋”——无草补“屋”——“屋”漏难眠——梦想华“屋”,情节的推进井然有序,诗歌的结构完整无缺。讲授这首诗,如果能循此线索,分析情节,当能使学生真正明了诗歌的内在肌理,掌握叙事作品的构篇技法。
作为叙事诗的教学,仅仅抓住线索和情节来解剖作品的艺术结构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通过生活场景的分析见出时代特征。与其他叙事作品一样,此诗的生活场景由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组成。作为自然因素,诗歌写了两个意象:秋风和秋雨,这两者把诗人推入痛苦不堪的生活境地。无情的秋风,带着凶猛的兽性(“怒号”、狂“卷”),使诗人惨淡经营的蔽身之所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阴冷的秋雨,进而带着疯狂的刁劲(“如麻”、不“绝”),使诗人遭受通宵雨淋长夜沾湿捱时如年之苦。在自然界秋风秋雨淫威的肆虐下,诗人赖以安身立命的茅庐是那么不堪一击,诗人聊以裹身过夜的残破“布衾”铁冷又加湿寒,“秋风秋雨愁煞人”,“长夜漫漫何时旦”!作为社会因素,诗歌交待了背景:“丧乱”;又写了人物:“群童”。“丧乱”背景和“群童”情状是有必然因果联系的,“丧乱”造成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