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60字。
遵依教材、遵循规律、尊重学生
——省优质课大赛《你一定会听见的》课后反思
濮阳高新区实验学校 王国柱
在这次省优质课大赛上,我们市集体备课,并让我去执教,上的《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我和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课,这是一个集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的课。从知道课题到郑州上课,教学设计三易其稿,经历了将近十次的试课,评课,大家不厌其烦的听课,诚恳地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尤其是是教研室朱老师、曹老师三次来学校听课、评课,其中一天就两次来学校,还有一次是在晚上,这让我和学校的老师感动,朱老师和大家的修改,使得这节课变得顺畅、本色、得体。让这节课配得上它获得的荣誉。
这次从郑州回来,我和大家一样,觉得收获非常大。尤其是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评课,给在教改中迷茫,徘徊的我,开启了一扇窗,语文教改的方向在那里,语文教改的路在何方,什么才是一节好课,我还欠缺什么,我从自己上课的过程和余老师的评课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总结了一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媒体、信息资源层出不穷,弄得我们眼花缭乱,所以,总想把最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材料拿到课堂上来,教师的准备工作繁重,而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有点舍本逐末。我这一课,开始也准备了精彩的课文朗读动画,还有歌曲《把耳朵叫醒》的欣赏,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拿下。因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欣赏优美动听的配图、配乐朗诵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认读和感知,减少了同学们和课文接触的时间,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读书和影视的区别就在于:读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而看电视剧,一千个观众心中都是那个欧阳奋强。)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品读文章语言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对课文很生疏,回答也很肤浅,从文中筛选信息的时间很长,速度很缓慢,一节课表现得非常拘谨。去掉音像材料后,我安排了6分钟左右的自由朗读课文。我一直等到最后一名学生把课文读完,才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说,去谈,成了课堂的主流。学生和课文接触的时间更长了,学生的理解更透了,表达更充分了。后来,余映潮老师评课时说道:“开课就读书,好!”这样设计,固然没有什么新意,花样,但他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有了它,才有了后面对文章的深度品析,是一个奠定教学基础的环节。朴素,却很实在。汉字的丰富内涵,汉语言博大精深,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剖析,品味。课文为我们提供的语言文字就是最好的信息材料。用好它,最为经济实惠。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用余映潮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在课堂中,要大量减少非语言文字手段的运用。
2、深层解读课文,尊重认知规律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记得上周一(22号),朱长海老师第一次来听课,在大家提出了大量的合理的建议之后,朱老师就给我说了一点,自己先把课文读透。那一节课我上的很慌张,学生也没有放开。就是因为自己对课文解读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上遇到偶发事件、问题,老师不能迅速的给予恰当的处理。我关注教学环节,关注过渡语的精力过度,使我难于驾驭课堂。所以,在忙碌了好长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