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20字。
《雨巷》的教学实录
作者:江 萍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一、导入课文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诗歌。大家知道古诗词可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请同学为大家诵读你所熟悉的豪放派与婉约派诗词。
(有的学生朗诵辛弃疾的《西江月》,有的学生朗诵李清照的《如梦令》,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师:通过朗诵,大家可以感受到豪放派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而婉约派诗词情感细腻、缠绵,有一种深沉、委婉的美。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意境
师:首先听老师朗诵这首诗歌,同学们可以不看作品,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沉浸到诗歌的情景里去。
(和着舒曼的《梦幻曲》),教师以伤感、失落之情,以较舒缓的节奏朗读《雨巷》,学生听时神情专注,听完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诗歌朗读完了,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1 :这首诗写得很苦,诗中充满了失落、惆怅的情绪。
生2: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但是,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生3: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凄苦,但感觉很优美,尤其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而不可及,令人伤感。
生4:这首诗写"我"在苦苦地追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梦幻般的事物。
师: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
生5:第三节的"彳亍"和第五节中"颓妃"的"把"怎么读?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学生都读不准这两个词,大家在忙于查字典。)
生6:"彳亍"念“chì chù”,是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圮"念"pǐ" ,是毁坏,倒塌的意思。
生7: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8: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生9: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师:大家听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有句话叫"知人论诗",只有了解了诗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幻灯:简介作者生平、经历,学生齐读)如下:
大革命时期,戴望舒曾与施垫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他遭到国民党通缉,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存的妹妹络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最初刊于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当时接到戴望舒寄来的《雨巷》诗稿时,极为欣赏,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品发表后引起诗坛震动,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师:原来《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现在,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诗歌,大家边听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