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浅谈以大语文教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 张建刚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使用了一轮,新一轮又开始了。这套教材是在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更加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给语文教学更大的空间。但怎样才可以在教学中用好这套教材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目的,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的。笔者认为,以大语文教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是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那么,什么是大语文教育呢?大教育观是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主要是让师生从课本中,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新的创造力,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文精神的土壤中去。这种对语文教育的全新认识,被大家简称为“大语文观”。
于是,语文教育由此而演变成全息兼容、通向生活的大事。它具有“世世洞明皆学问”的大课堂;它具有由各种社会活动、人生经历广阔而持久历练所形成的能力;它具有“人情练达即文章”式的广阔教材;它让所有的人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着意并且执意地持续学习语文;它让人们在凭借语言文字进入人类文明殿堂,去摄取人类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提升和超越自我,获得语文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的和谐统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大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它不但注意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人文精神是在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用历史唯物史观去观察、体验、积累生活,并把它们当作课文最好的诠释这一过程中养成的。把语文课本中的语言和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把字里行间的语感语意与学生的认识、感悟相沟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语文观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殊途同归的。
我在落实新课标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来指导我的教学工作,从第一轮新教材使用完成的情况和高考中学生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三年来,我以积累、内化、运用为主线整合规范语文教学。
一、积累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性,是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而积累对语文学习来说就更显得重要,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为了能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从高一开始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学生的。
1、成语积累。成语不仅高考要考,而且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写作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每天由语文科代表在晚自习时抄写两条成语在黑板上,包括形音意三个方面。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专门的本子记载。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积累了一段时间后,用造句、填空、选择、辨析等形式对学生积累的成语进行检查,还开展成语运用竞赛活动,目的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这样坚持下来,一个学期就可以积累上百条成语。还让学生从报刊杂志中寻找用错的成语进行分析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