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20字。
高考作文的诗意回归对我们的启示
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特级教师)
前几年,高考作文的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材料或话题(文题)大多思辨性较强,特别是一度盛行的关系型话题作文,哲学意味浓厚,理性含量过高,虽然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但是有坐而论道的空洞感,容易引发考生在作文时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
高考作文总是在探索中前行,统观2007年全国十几个作文题,在异彩纷呈中有一个主色调,那就是命题的“诗意回归”。
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诗意的标题
中国古代诗词“意不浅露,语不穷尽”, 用极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今年高考作文的一些标题或话题采用的就是凝炼含蓄的诗性语言。
安徽卷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一经面世,就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褒贬不一。其实,从写作的主题来看,这是一个关于母爱和感恩的命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你是和妈妈“短别离”还是与妈妈“常相忆”,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会时常萦绕在心头,作文中只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向母亲表达你的诚意和爱意,就算切合题意。如果说有难度,正难在我们对“提篮春光”这种诗意表述的隔膜上。“春光”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一件精心选购的衣衫,一盒充满柔意的食品,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段真情的告白,还有你自己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骄人业绩,你服务社会报效桑梓的热望,你悲天悯人乐善好施的情怀,都可以是提送给妈妈的春光。当然,“妈妈”可实指,也可虚指,故乡、母校、长江、黄河、大地、山川、祖国、人类……用诗意的眼光去理解“春光”和“妈妈”,就能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山东卷的话题为“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该命题的诗意体现在“风化”这个概念上,“风化”的本意是指地表岩石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而发生分解,话题将抽象的“记忆”与形象的“风化”相联系,诗意就在这虚实结合中产生了。“记忆风化”是什么?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大都习惯于遗忘并且安于遗忘,但是,我们要生存,要发展,我们必须要有记忆——个体的生命需要“记忆”,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都需要“记忆”。哪些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应该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事件。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向往。这个话题以有限传达无限,用内涵丰富的形象去遥指天外,给写作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诗歌的形象思维。
同样,江西的文题 “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福建的文题“季节”等,都充满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