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美育误区举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育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3 19:45:4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900字。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美育误区举隅 
语文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审美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等原因,在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没有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美育和德育绝对地对立起来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实施方法上的问题,有的是目标定位上的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唯“美”而失“文”
语文美育是指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期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①的教育。“语文”是语文美育之本,语文美育应该遵循和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脱离“语文”进行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披文以入情”,使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容,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②。而现在,许多语文教学重视了对学生美的熏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却忽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通过语言来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表现一:把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音乐课、影视欣赏课,“画一画”、“看一看”(影视)、“演一演”、“唱一唱”代替了“读一读”。如有位教师上《雷雨》,先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片段,接着又是要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这本来是好事,但整个这堂课的教学只是联系电影进行分析,即使是角色扮演也是草草地根据电影的剧情,机械地背诵课文里的几句台词,做几个动作就完结了,缺少对剧本(课文)尤其是人物语言的品味咀嚼。这显然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原则,也不可能真正的品味到《雷雨》的真谛。表现二:把阅读变成表达,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维护了“言说”却丧失了“倾听”,“谈一谈”、“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完全代替了“品一品”。如教《甜甜的泥土》(苏教社)宁愿精心设计“时空链接”,扮成某某电视台主持人去采访“小亮”的爸爸、妈妈,问爸爸为什么要那么凶狠、后妈为什么那么偏心,考证小亮的糖为什么埋在雪地里居然会化掉,却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品味小说中生动而细腻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去品味小说所表达的那份凝重的爱。再如教《周庄水韵》,首先是播放一段古琴曲要学生听乐朗读课文,接着是观看周庄的风光片,其后就是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用丰富的想像和优美的比喻把三峡和周庄做了形象的比较,课后教师感觉非常好。③但恕我直言,这堂课恰恰犯了“唯美而失文”的错误。因为,学生虽然得到了美的享受,却不是从文本中得到的,而是从影片中得到的。其实,笔者认为这堂课只要教师多一点点引导就能弥补这个缺陷。比如,当学生说“周庄像妈妈的摇篮曲,柔柔的,缓缓地,一直唱入你心里,让你产生一种温馨的感觉;而三峡像现代摇滚乐,让你充满激情,心潮澎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是根据文中哪些内容得出的结论的?能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和大家一起分享那段优美的、打开你想像之门的文字吗?”这样,教学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