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50字。
《风景谈》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成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茅盾同志1940年的作品,思想深刻,语言含蓄,构思巧妙,应以讲读法组织教学。2.教学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运用准确、精辟、生动的语言和多种手段描绘风景、表现人物精神。教学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构思: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从而表达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过程。
2.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3.从分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分析第1、2、3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一、作者简介。
初中阶段学生已读过《白杨礼赞》,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里可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明确几点:作者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极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题解。
1.请同学们阅读第221页注释①及“预习提示”的第1段。问:本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明确:本文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预习提示”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老师可补充: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预习提示”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在文中热烈赞颂解了很好的战斗作用。这就是茅盾所说的“政治”。 2.描写风光景色的散文我们学了不少。上学期学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本学期学的《黄山记》都属这一类作品,但这些文章都没有用“谈”字作标题。“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为什么要用“谈”字呢?先由同学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一句话,从而明确:作者写风景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那些主宰大自然、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的延安儿女;而这一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靠文中的议论来揭示的,所以用一“谈”字。这也与作者生活在重庆有关,为了能在重庆发表,文章只能写得含蓄些、隐晦些。 三、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全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咯。
1.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即课后练习一。可由学生口头回答这一道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课文写了六幅画面,至于以词语概括各个“风景”,先不急于订正,分析各个画面后,才指导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 2.问:《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学生思考回答。明确:第223页“黄土高原”,228页的“北国”,指的是延安。第224、225页多处描写了“河”,那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音、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