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20字。
《失街亭》与《群英会蒋干中计》比较鉴赏(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一段罗贯中佚事。有乞丐相约到罗家乞讨,因为沉迷在写作中的罗贯中会让乞丐自己动手舀米。从这个故事可见罗贯中在创作时贯注了全副精力。
读本里头有《失街亭》一文,和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群英会》同出自《三国演义》。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很生动的记叙。
请问:蒋干中计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还是之后?
生1答:之前。师追问:它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2:它决定了赤壁之战魏军的失败。正因为蒋干中计,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水战实力大减,所以才被东吴以少胜多战败。
师:周瑜运用了什么计?生答:反间计。
师:当时曹操军力如何?蜀吴兵力呢?
生答后,教师点明:当时曹操号称80万大军,而蜀吴联军不过五、六万。蜀吴唯一的优势是海上水战。而魏军中唯一能水战的是荆州刘表的降部。
师:赤壁之战成功之处还得力于哪些计策?
生3:边环计。
生4: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出处就在这儿。
生5:再加上曹军之内,我方有内应——庞统。
教师问:庞统是谁引荐给曹操的?顺便介绍蒋干与庞统的关系。
二、比较阅读《群英会》与《失街亭》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两篇文章加以比较。既可以是人物比较,也可以进行写法比较。
学生自读,然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五分钟后,有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听课随想:虽是公开课,但这堂课非常随意、自然,没有老师特别精心的准确,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气氛,教师没有特别打足精神应对,学生既不特别紧张,也不特别兴奋,而是一往既往。让人觉得师生之间的理解特别容易,特别默契,许多环节都已成习惯,似乎只是平平常常讨论,却时有精彩之处闪现。)
生6:我觉得蒋干和马谡两人都很自大,而周瑜和司马懿则都将计就计。
.师追问:课文中最能体现蒋自大的是哪段?(教师用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既有观点,又能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段、句子、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生6:“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一段,显得蒋干极为自负。
师再问:蒋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说周瑜投降可能碰到的困难?学生会意一笑。
生7:我来找找两文的不同。《群英会》中吴方不像《失街亭》中的蜀方那样内部闹矛盾。周瑜胸有成竹,一派大将风度。
生8:事后对待中计的态度,蜀方和魏方也不同。失街亭后,诸葛亮勇于自责,“三哭”,“吾之罪也”。而曹操心知中计,却不肯认输,蛮虚伪的。(许多学生轻声笑起来,气氛变得更轻快了。)
师:如果曹操当时认错,会怎么样呢?
生9:我觉得认错比较好。知错认错,将士会比较敬佩主帅。
师:诸葛亮、曹操二人的确有许多可比之处。如在用人方面,二人有何不同?
生10:曹操手下可用之材虽多,但曹操对他们并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