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90字。
《墙上的斑点》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作者伍尔夫及其创作
2 .了解意识流小说及其特点
( 二) 能力训练点
1 .培养阅读欣赏反传统小说、心理小说等所需的耐心、静心和探究精神
2 .体会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
( 三) 德育渗透点
品味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流露出的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
( 四) 美育渗透点
感受思维的灵光和纷繁的意象美
二.学法引导
本课应采用细读分析方法,学生在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识流动中,寻找出一定的表达意味和结构形式。否则,学生很容易被杂乱无章、无头绪的思绪描述所淹没。分析中应总结出意识流的一些基本创作特征,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
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和意识流表现手法
2 .从纷繁的幻象中归纳本文主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先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知识短文,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分析课文时宜采用细读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 .先布置学生阅读单元知识短文,《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意识流小说》。
2 .课前充分预习《墙上的斑点》。
3 .可让学生面对某—物品展开想象,记录下自己的意识流程,以切身体验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六.教学步骤
( 一) 明确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 .把握作者的意识流程,体会小说主题。
( 二) 整体感知
1 .导人新课
1941 年3 月28 日,一位59 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意识流
结合“阅读提示”和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 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求生活的真实。这种内在的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附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的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3 .学生浏览小说,概括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