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资源简介:
- .共22题,约10140字。答案为扫描。2008 年绍兴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2008 年5 月
第I 卷(共42 分)
一、( 18 分,每小题3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这幢简朴的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bì) 护,才能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 è )运。
B.头顶的星空启示哲人灵思、灌注诗人情愫,在五千年的历史里荡漾,荡过秦汉,漾过唐宋,漶(huàn)漫于明清… … 在奔腾的长江里洗涤(dí )过;在澎湃的黄河里沐浴过。
C.我豫西南老家的雨水甘冽、清香,像刚酿(niàng )好的一杯新酒;而这南方的雨水,黏稠、醇厚,蕴着浓浓的海腥气息。
D.“山阴道上,目不暇接(jiē)”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缈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过多的福祉(zǐ)吗?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工业时代里,技术的 成就了人类进步中最波澜壮阔的画卷。
② 对于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无法深入的 ,一个人总能够在某个时候领悟到。
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 也就有了它们的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的心理状态。
A.演化 沟通 进而 B.演进 沟通 从而
C.演进 勾通 进而 D.演化 勾通 从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专家告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B.那次我在南宁买《触摸往事》,我没想到突然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未见,却一见如故,往事全浮现在眼前。
C.经济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精英,因而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等量齐观。
D.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当务之急不是“革故鼎新”,恰恰是对错位的应试教育“治病救人”。
B.中央和地方14家报纸今年2 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4256 字。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别字。
C .屈原特殊的身份、个性、遭遇、追求,决定了“楚辞”的政治学意义与丰富、生动的古史信息。
D.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 ,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就容易使自已的知识封闭起来; ,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A.知今不知古 知古不知今 知外不知中 知中不知外
B.知古不知今 知今不知古 知外不知中 知中不知外
C.知今不知古 知古不知今 知中不知外 知外不知中
D.知古不知今 知今不知古 知中不知外 知外不知中
6.下列语句在标点与修辞运用上正确的一项是
A.山村学校有了名气,学校、山村轰动了,开起了庆祝大会。山乡里淳朴的乡亲在笑,笑咧了嘴;大山也在笑,笑弯了腰;庆祝大会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B .一路上,我想着的还是自己幼时记忆中的那一条渡船。一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渡船,让人再三回味。
C.邓丽君的歌曲中有这样两句歌词“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远”,堪称对人世的深刻洞悉。
D.在失望之时,庄稼给了我生命的希望,拯救了我,用庄稼的低调,庄稼的卑微,庄稼的安稳,庄稼的坚韧。
二、(12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一10 题。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基本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砖,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 这里(1) 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2)。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柯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 “气势”。所以,在这里(3),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当然,汉代艺术也有许许多多静止状态的形象,但特点在于,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运动、力量的速度感。在这里(4),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