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1张。能指导学生能了解文革中诗人和像诗人一样的知识分子沉默的原因和诗人不再沉默的积极人生观。另有教学设计一份,约3250字。
《沉默的芭蕉》教学设计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韩锦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生能透过语言分析形象,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了解文革中诗人和像诗人一样的知识分子沉默的原因和诗人不再沉默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芭蕉沉默及其不再沉默的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若干年前,陆游为这样一株在风雨飘摇中寂寞开放的梅花而黯然神伤;若干年后,也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只是已不再是那株寂寞的梅花,而是一株伫立在诗人邵燕祥窗前的沉默芭蕉,也因这株芭蕉点燃了诗人已熄灭20余年的诗情。这是一株怎样的芭蕉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邵燕祥的诗歌《沉默的芭蕉》。
二、整体感知
因为大家刚刚拿到这首诗,请听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然后自己自由读两到三遍。
1、 师范读。
2、 学生自由读。
3、 生齐读。
三、分析鉴赏:
1、作者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株芭蕉?作者处于什么环境?
——第三节。黄昏 风雨乍起 竹篱瓦舍(边乡,而非边城。偏僻)
有约不来 酒酣耳热(原想把酒诉衷肠)
旅行云南,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乡村,风雨之夕,独酌无聊。倾听黄昏时骤雨敲打着青瓦绿蕉,唤起了一种身在异乡的寂寞孤独之情。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注意到了窗前的芭蕉。
2、伫立在窗前的是一株怎样的芭蕉?(板书:窗前的芭蕉)
——沉默 枝叶离披 矜持 淡漠——冷淡,拘谨,拒人于千里之外。
离披:打开,散开——历经风雨后饱受创伤的形象,“哀莫大于心死”。
3、从前的芭蕉是什么样的?(板书:从前)
——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泼
补充1: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注解:蕉叶舒展,蕉心卷缩,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饶有情致的芭蕉
补充2:
立沁芳亭上,可观园内全景:园内花木繁盛,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有几百株杏花如火蒸霞,有奇异香草牵藤引蔓……还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
探春所住秋爽斋,蕉叶舒展,阔朗雅致。她雅号蕉下客,芭蕉叶的舒展宽阔与她"素喜阔朗"的个性相吻合。
--《红楼梦》
——舒展、阔朗的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