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680字。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hanqy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A缘 鲜美 落英 缤纷 穷
仿佛 才 豁然 俨然 属
悉 具 要 咸 妻子
绝境 无论 延 语 果
扶 志 诣 欣然 规
B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二)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
<<陋室铭>>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陋室,室名,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则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A
一、解释下列词语。
1、德馨: 2、鸿儒: 3、素琴:
4、金经: 5、丝竹: 6、乱:
7、劳形: 8、斯 : 9、名: 10、案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文中表现陋室环境之是 表现陋室之人的是
表现陋室之事的是
四、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 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2、 写出本文的一个对偶句是
五、文中的中心句是
六、概括全文内容有一句: 点明中心的两个字:
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并根据其在句中的含义,各组一个成语。
(1)德馨 成语 (2)鸿儒: 成语
八.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样的人?全文紧扣哪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一句?
B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爱莲说》
――周敦颐: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水陆草木之①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③隐逸者也;牡丹,花之④富贵者也;莲,花之⑤君子者也 。 噫 ! 菊之⑥爱,陶后鲜有闻。莲之⑦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⑧爱,宜乎众矣。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益: 2、植: 3、鲜: 4、濯:
5、亵: 6、妖: 7、蕃: 8、宜:
9、独: 10、染: 11、净: 12、亵玩: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4)思想感情: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全文的中心句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表达方式有: 表现手法有:
八.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并根据其在句中的含义,各组一个成语
陶后鲜有闻 成语
九.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其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你认同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