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歌一个心灵对话的舞台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7/18 21:28:1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30字。
  给诗歌一个心灵对话的舞台
  光泽二中   丁美香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的本源是心灵的唤醒与启悟,诗歌是最能体现人情感的篇章,心灵对话的教育理念应成为诗歌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教师应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动用联想和想象,解读作品丰富意蕴,从而展现诗歌的恒久魅力。
  诗歌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抒发内心情感、陶冶情操性灵的文学样式,是用来流淌情感、倾吐心灵、表现生命体现的艺术性篇章。它用最宽广的文体慷慨地提供了一块精神的宿营地,它的精美性不仅要求真情实感,而且要求有深邃的思想、一定的精神高度。所以说,诗歌积淀着深厚的生命底蕴和浓烈的人文色彩,然而我们现实中的诗歌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力,看重教学忽视导学,大多致力于在阅读阐释的过程中探求作者的原意,并把它作为唯一“权威”的解释,常常用固定的答案去解读意蕴丰厚的诗歌作品;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惨遭封杀,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参“独白”的控制下保持缄默。这种教学过程是单向度的静态构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学生精神发展被湮没,也无法呈现丰富多元、绚丽多姿的文本世界
  诗歌的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在诗歌解读过程教师只是解读活动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内解读之前,教师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结合各种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他人的解读思路,同时结合文本的特征,设置恰当的解读情境,设计科学的解读环节,思考一些适应学生的解读方法,以供课堂上学生选用;学生在解读活动中应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首先要倾听文本,要结合个人的体验走进文本,透过语言层面,获得文本意义,这个意义是个人和文本的遇合,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解读活动有权利表达他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有权利反驳别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文学解读中的自由表达是学生生成解读能力的直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